10月14日,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谈晓华到访学大教育集团总部考察调研、指导工作,常熟市政府办公室、教育局、人社局等主要工作负责人陪同考察。
调研团领导详细了解了学大教育秉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理念,以及“成绩、成长、成才”育人观所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与学大教育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金鑫和相关业务负责人,围绕职业教育如何满足日益多元的学习需求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双方未来合作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

常熟市领导一行考察学大教育集团总部
常熟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历史悠久,经济活力充沛。其产业基础雄厚,不仅拥有传统的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近年来更在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迅猛布局。
在2025年9月由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最新榜单上,常熟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三。另据常熟市统计局消息,自2012年以来,常熟已连续13年稳居该榜单的全国第四。此次突破,彰显了常熟在经济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镇域发展等多个维度的全面跃升。

学大教育集团旗下常熟市文谷职业技术学校
座谈会中,金鑫介绍了学大教育集团在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文化阅读、医教融合四大核心业务板块的布局与规划,着重汇报了各地文谷学校的办学情况,以及公司依托在个性化教育领域的积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和时代使命,坚持探索的“就业与升学并重”育人模式及前沿实践。
据介绍,公司旗下常熟市文谷职业技术学校综合班和中专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均为常熟市第一,在苏州全市也分别名列前茅。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谈晓华对学大教育在落地高水平民办学校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特别关心了该校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希望其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谈晓华在座谈会上发言
谈晓华表示,近年来常熟持续聚焦城市顶层设计对产业生态系统的驱动作用。通过增强产业链韧性,常熟一方面致力于巩固与提升传统制造业基本盘;另一方面,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着力培育一种系统协同的产业新生态以激发活力、释放产能。
据教育部官网,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部署,加快推进《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落地,10月14日,全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现场推进会在甘肃兰州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加强职普融通,支持各地举办一批综合高中,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使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的教育”。
培养AI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学大教育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正与这一改革方向同频共振。在基础教育领域,学大是国家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单位;而公司近年来前瞻性地布局职业教育等领域,其核心使命正是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路径依赖,发掘个体潜质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成才体系。
金鑫认为,现阶段不同城市和地区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扩大优质高中的教育资源和推进职普融通也需要因地制宜和综合性考量。基于此,学大教育一方面依托旗下学校积极探索与普通高中在课程开发、师资交流、研学实践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其在个性化教育领域积累的数据优势和教研能力,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其做出更契合自身特长与发展需求的选择。

调研团一行参观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
而为了更直观地感受高水平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常熟市领导此行还在学大教育主要业务负责人的陪同下,于15日专程前往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参观考察,重点观摩了该校的实训中心及校企合作基地,并就办学模式创新、双师型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管理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
此次活动为提升学大教育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调研团领导同时表示对常熟市文谷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学校能够紧密对接常熟的产业发展规划,发挥民办学校灵活、敏锐的优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成为支撑常熟产业升级的“人才摇篮”和“创新引擎”。
学大教育将持续响应国家号召,依托自身教学教研、运营管理经验,进一步在专业共建、技术研发与技能培训等关键领域开展创新实践。通过构建多元成长教育生态,陪伴更多学生开辟多样化成才路径的同时,公司也将充分发挥教育企业平台优势,促进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彼此赋能、共同成长,助力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产教融合新格局,为常熟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夯实高技能人才基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