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AI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教育,促使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根本性的思考与改革。
在此背景下,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应用AI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技术(如PPT、文字处理器)等工具,教师对其拥有控制权,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自适应性、生成性以及有时难以解释的“黑箱”特性,它更像一个“行动者”或“合作伙伴”。因此,教师AI素养不再仅仅是知道如何使用工具,而是必须掌握一套AI整合性的知识,包括如何以提示词用AI、如何批判性评估其输出、如何管理其与学生的互动、如何预见其潜在的错误或偏见等。
可见,智能时代教师AI素养已不再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所能涵盖的意义,而是从“要素变革”到“形态重塑”的深刻跃迁,其中AI已远超工具属性,它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
AI素养重塑“教什么”“怎么教”
在深圳市南外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课中,任课教师利用AI修复孟德尔的模糊照片并使其开口说话……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AI技术呈现、转换学科教学内容,将静态、抽象的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动态、生动的教学内容。这正是智能时代教师AI素养的基础层级,即教师了解本学科领域中AI的前沿应用,并能选择和使用相关的AI工具来深化该学科内容的教学与学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掌握运用AI工具来设计、实施和评估教学活动与策略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高阶思维发展,这标志着教师AI素养跃升至“流程变革”与“形态重塑”。
在这一层级,教师已经将AI作为教学方法中的重要一环。具体表现:一是重塑思维教学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探究知识,并在过程中开展辩证分析讨论。二是重塑实验教学法,即教师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思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其生动易懂。如面对豌豆杂交实验周期长、过程抽象的难题,教师使用AI编码了一个人机交互网页,学生得以“一键种植”观察其过程。这正是教师设计的新教学法——“学生亲历、AI推演”的新范式。三是重塑交互教学法,目前很多学校利用AI智能体开展教学,如项目式学习中,AI智能体在答辩环节扮演特定角色,与学生进行“深度讨论”。这是教师基于AI的“能动性”设计的新教学策略——将AI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行动者”,以推动人机协同开展深度学习。
强化AI应用的科学评价与伦理反思
智能时代教师AI素养,就技术应用还需强化科学的评价与深刻的伦理反思。在深圳外国语学校光明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将小组学习成果拍照上传后,由AI智能体依据教师预设的专业标准,给出量化评分与生成式反馈;化学课上,教师利用AI开展智能数据习题评价,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判断、讲解,并给予个性化的错题报告……AI既是教学法的创新,也成为教师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全新工具;而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AI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掌握系统性评价AI工具及其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
此外,使用AI技术非常重要,但随着AI的发展,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会越来越低,更为重要的是对使用什么技术、该不该使用技术、怎么使用技术作出伦理审视和价值判断。所以,教师AI素养中需突出AI应用伦理素养,特别是伦理选择,确保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教学。如当前众多教师担心,使用AI可能冲击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这正是教师在“人本价值”与“技术风险”之间进行的权衡与反思。
构建教师AI素养提升支持系统
工作忙、事务多……很多一线教师反映,在教学中应用AI最大的阻碍是“忙”与“难”,面对现实困境,教师提升AI素养,不能靠教师“单打独斗”,需构建“政策—实践—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首先,要超越传统的培训模式,提供更多与AI协同共事的途径。如建立学校教研工作坊,通过打磨AI赋能教学的公开课,促进人机协同的生成式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只是“学用AI”,而应是“与AI共同学习”。在打磨公开课的人机互动过程中,教师习得提示词技能、高阶的教学设计思维等。
其次,要超越刚性规划,拥抱“自发性的探索与创造”。真正的素养,源于内生的驱动而非外部的规划。教师最富创造力的应用,均源于解决自身教学“痛点”的内在需求:科技教育中解决“实验无法重现”的难题,语文习作课解决“论证流于表面”的痛点等等。因此,教师成长需要创造允许并鼓励“自选式、自发性”探索的生态。区域教育部门应从“课程提供者”转变为“生态营造者”,其核心任务是为教师探索应用AI提供空间和平台。如深圳市福田区在推进全域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二十五条”举措中,明确鼓励常态化开展教育人工智能工作坊、搭建“师生人工智能成果分享平台”,并发起“应用智能体挑战赛”等激励机制,形成研、用、赛一体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成长体系。
从“信息技术能力”到“教师AI素养”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技术越是强大,教育的育人本质就越发重要。教师、教育管理者要将AI内化为自身专业能力的一部分,并且时刻关注AI应用中的伦理规范,如此,才能形成与智能共生的新文化生态,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