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潍坊探索构建全链路育人体系——给产业创新发展装上“教育引擎”
在歌尔匠造中心机械装调理实一体化教室里,学生在学习典型机械结构装配调试。资料图片
在位于山东潍坊的歌尔匠造中心,一台高精度数控机床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专业学生小张手法娴熟。“我的工作早就有了着落。在这里学习鉴定合格后,就可以入职公司的技能岗位。”他自豪地说。小张的成长轨迹既清晰又高效:第一年在学校学理论,第二年进歌尔匠造中心实训,第三年进企业上岗即胜任。
潍坊作为山东省人口大市、产业大市、教育大市,近年来以育人全周期为“经”、以社会全要素为“纬”,贯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全学段,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让教育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和人才成长的沃土。
创新培养模式
“入学即入企、毕业即上岗”
潍坊是山东制造业重镇,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潍坊构建了“入学即入企、毕业即上岗”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歌尔匠造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引领,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在学校、歌尔匠造中心、企业制造现场3个场景中分3个阶段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高效完成‘大学生—职业学生—职场—职业工人’的转变。”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院长冯秀红说。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该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构建了“工位筑基—工坊锻技—工厂塑魂”三阶段培养路径,通过职场实境、生产实单、岗位实操全面提升学生的生产实战能力。
走进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服装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学院车间,由一根根工业铝型材组成的服装智能吊挂系统映入眼帘,轨道下方的工作台上堆满了蓝白色调的半成品。“这里既是专业课堂,也是实际生产车间。”该校党委书记郑德前介绍。
这正是潍坊让专业设置紧跟产业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潍坊还建立了驻潍院校专业设置联席会议制度,绘制精细的“专业—产业”对接图谱,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平台载体。同时,校企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74个,推动70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建高能级平台
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走进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对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进行基因测序。这个落户潍坊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会聚各类人才858名,其中博士203名、硕士428名,累计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491篇,申请国外、国内发明专利165项,获得授权国外发明专利7项、国内发明专利65项。
此外,农研院申请植物新品种权43个、26个主粮送审品种、2个已审定小麦品种,多项成果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我们秉承‘基础教学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成果转化在山东’的工作理念,致力于促进人才、教育、产业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农研院副院长苏丁丁介绍。
凭借多年深耕,农研院在全球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崭露头角。
同时,农研院还积极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先后与潍坊理工学院、潍坊学院、潍坊职业学院等多所潍坊本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带动潍坊本地院校在人才引育、科技研发等方面深度发力,联合培养实习生等200余人次。
实习生深入作物遗传育种、智慧农业技术研发等项目,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技能,部分优秀实习生毕业后直接入职本地农业企业,为当地农业人才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种“院校地”协同育人模式,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直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做好科创启蒙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近日,山东省潍坊市科技馆、潍坊市创新教育研究院与峡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校园科普暖心行”活动暨学校科技节启动仪式,有效覆盖3500余名师生,打造了一场集互动性、体验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科普之旅。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计划利用1至3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科学教育‘十个百’行动,系统实施百名博士进学校等10项行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潍坊市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陈文介绍。
如何搭建一架科学启蒙的认知阶梯?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之一,潍坊峡山凤凰学校在课程设计上,通过情境创设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创新,开发“科学+数学”和“科学+艺术”等特色课程,构建“五育”融合科学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下一步,我们将从提升教师实验研究和教学能力入手,切实提升对学生个性化指导的深度。”潍坊峡山凤凰学校校长刘佳佳说。
在潍坊昌邑一中,学校依托物理学科基地和信息技术学科基地的优势,建设物理竞赛综合等科学教育实验室5个、人工智能体验中心1个,培养省级科学教育名师4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高等教育的科研突破,到职业教育的产教共生,再到基础教育的科创启蒙,潍坊市以系统思维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将持续完善改革举措,打造可推广的‘潍坊模式’,让教育真正成为支撑科技自强和人才会聚的基石。”潍坊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霞表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