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教育的形态与边界正不断重塑。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学生已成为众多家庭关注的焦点。国际在线教育频道《教育会客厅》重磅推出“智育”高端访谈系列节目,将对话知名学校负责人,共同探寻国际化教育的核心与人文温度,致力为学生和家长搭建一个与学校深度沟通的宝贵平台。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高中部主任张志芳做客国际在线教育会客厅。
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高中部主任张志芳
主持人: 张志芳主任您好,节目的开始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所负责课程体系的相关内容?
张志芳:第一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术成长、品德教育以及个性化支持。第二,作为A-Level课程的协调员,主持IGCSE和A-Level课程的整体规划与具体实施。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主张进行教育创新,例如探索和引入世界前沿的教学方法,比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并致力于课程整合。朝阳凯文学校国际部拥有三大主流课程,作为A-Level主要协调人的职责之一是推动A-Level课程与IB、AP课程的融合与优化。学校一直以来致力于搭建与家长的深度沟通平台,通过学术顾问团队、导师团队以及UGC升学指导团队的协同工作,为学生升入世界顶尖名校奠定基础。
主持人: IGCSE课程常被称为国际高中的“黄金衔接课程”。您认为这门课程为学生奠定了哪些重要的基础和能力?
张志芳: 在朝阳凯文学校国际部,九年级和十年级普遍开设IGCSE课程。选择这门课程,是因为它能在三大能力方面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是学术广度。IGCSE课程涵盖超过70门科目,包括语言、数学、科学、人文等多个类别。这种多学科探索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是思维培养,学校专注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课题分析和论文写作来训练逻辑能力,同时让他们掌握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朝阳凯文学校的一大优势在于国际化程度高。在英语学习方面,不仅提供综合英语,还设有学术英语课程,并特别强调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IGCSE课程中,学校非常注重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都将为后续的A-Level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主持人: IGCSE课程是如何为A-Level学习铺路的?能否请您举一些具体例子?
张志芳: 这方面主要有三个维度:学科知识的衔接、分层教学以及能力的分层培养。举例来说,在IGCSE的科学类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中,学校强调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这为学生升入A-Level后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做了充分准备。
同时,在人文学科如经济学、商科中,学校引入案例分析及论文写作,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A-Level阶段对应学科的独立研究。总体而言,IGCSE和A-Level课程体系源自英国,课程设计严谨且衔接紧密。学校既尊重其课程框架,也推崇其中国际标准的评估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团队实行分层教学——例如从九年级起,在数学、英语、物理等主科进行分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的层级上提升能力。
主持人: 在过渡初期,学生们通常会遇到哪些挑战?
张志芳: 挑战首先体现在学术提升方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语言挑战,学生需要适应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和教材;二是学科难度及研究能力方面的挑战。例如,部分从体制内学校转来的学生可能习惯于知识记忆型学习,而朝阳凯文的教学方式更多元,包括项目制学习、学科竞赛等,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研究及团队合作能力,这对他们而言是新的挑战。
第三是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从初中进入国际高中,学校就倡导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习惯依赖老师监督的学生在入学初期可能会感到不适应。
主持人: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有哪些具体的支持方案?
张志芳: 首先,朝阳凯文的课程框架灵活:IGCSE课程在国际高中设有一年制和两年制两种学制,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指导。其次,主科(如数学、英语)实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层级,目前学生们的跟进情况良好。
此外,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升学规划、大学需求及选课情况,即便某些课程只有个位数学生选择,学校也会照常开设。学生入读IGCSE后,升学指导中心会结合其入学成绩、IGCSE成绩以及兴趣、能力、价值观测评,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对一的选课指导与规划。
学校从九年级起配备导师、学术顾问团队以及UGC升学指导团队,形成“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在个性化学习与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反馈。这些学术支持措施为学生保驾护航,同时朝阳凯文也会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支持。
主持人: 在IGCSE阶段,学校如何帮助学生发掘自身优势、找到学术兴趣,并为A-Level阶段做好前瞻性规划?
张志芳: 朝阳凯文首先关注学生入学时的整体表现,通过了解其过往经历(如简历)来把握基本情况。入学后,学生通过项目制学习、学科探究、国际竞赛体验等接触不同学科领域。学校会结合学生的IGCSE学科成绩和职业倾向测试数据,为其出具个性化报告。
通过个性分析,学生能清晰认识自己的学术优势,学校鼓励他们在优势领域继续发展,实施“扬长”支持。对于仍不确定自身兴趣或未来方向的学生,学校鼓励他们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参与科研、研学或企业实习,以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
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团队会持续提供支持。学生入学时都会收到升学指导手册,可随时查阅或与老师沟通。专业升学指导老师会进行一对一分析、提前规划。更重要的是,通过IGCSE课程发现学生的学科优势后,朝阳凯文会为其提供A-Level课程组合建议,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能力与升学目标三者匹配。学校希望在此过程中精准满足学生需求,提高规划的准确度。
主持人: 相信很多家长对朝阳凯文学校A-Level课程设置的独特之处非常感兴趣,请您介绍一下?
张志芳: 在朝阳凯文学校A-Level课程的设置上,学校聚焦三个要点:深度、广度和个性化。
从广度上看,IGCSE学科门类繁多。国内许多学校通常会开设数学、理化生科学、经济、商科、计算机等常见科目。但学校注意到,早期的IGCSE/A-Level课程可能偏重理科。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如何满足学生文科学习的需求。除了常规的经济、商科,学校的人文学科还涵盖地理、历史、心理学;艺术方面也极具特色,开设了戏剧、VR视觉艺术、音乐等课程。学校既确保主流课程全面开设,也对稀缺学科给予高配置支持。
这得益于朝阳凯文强大的师资团队。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外教比例超过40%,确保了高国际化程度。许多学科教学保持了原汁原味,并能实现深度的教学互动。
关于课程深度,学校的实验室项目表现突出。学校的实验室配备高端,学生在此进行项目研究的身影随处可见。从官网中可以看到,朝阳凯文学生曾荣获国际实验项目大奖。此外,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即之前提到的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得益于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师资支持,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已较为普遍。
最后是跨学科融合。当前大学学科设置日益强调融合,出现了许多如“AI+某领域”的交叉学科。为此,朝阳凯文积极推进跨学科项目,例如生物与数据科学的结合,并开设了贯穿六至十年级的科创课程。学习科创课程的学生在升入A-Level后,无论选择物理、化学还是生物,都展现出明显优势。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处理数据及进行多项研究的能力。
主持人: 许多家长和学生关心高中生自律性及电子产品使用的问题。学校如何引导学生将电子产品作为工具而非娱乐设备?
张志芳: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不仅在中国,在日本、韩国及西方国家也同样备受关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在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同时,引导他们做好自我管理,是一个看似矛盾却必须解决的问题。
朝阳凯文对此采取的管理策略是:首先,数字素养、数据处理及信息检索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朝阳凯文学校是一所“苹果校园”,要求每位学生自备苹果电脑,用于支持学习、师生互动。教师通过数字平台布置作业、发布学习材料及管理成绩。平台还设有家长端,方便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及作业提交状态,并与老师随时沟通。在电子产品管理方面,系统可显示电脑屏幕使用时间,便于家校共同监督。
学校的管理理念是“分类分段、管控加引导”。电脑作为必备学习工具,旨在提升学生能力。对于手机等其他设备,学校规定六至十二年级学生不得携带手机入校,iPad和智能手表同样遵循此规定。学生电脑入校后,由专业IT部门统一刷机并预装学习资料,基本满足学习需求。十一和十二年级学生如有特殊需要,可通过申请并经批准后,在老师指导下使用手机。目前,学生对此政策反馈良好,形成了良性互动。学校以引导和培养数字素养为前提,实施合理管控,通过家校协同,目前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
主持人: 在最后,请您为希望通过IGCSE和A-Level课程进入世界顶尖大学的学生和家长们提供一些建议?
张志芳: 首先,强烈建议家长和学生提前规划。无论从哪个年级开始,都需要做好前期铺垫。IGCSE和A-Level课程对语言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前期规划中应重点关注英语和数学,同时不忽视其他学科的全面培养。在IGCSE阶段,学校鼓励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广泛涉猎,尽情探索兴趣,避免偏科。到了A-Level阶段,再从已修学科中选择优势科目进行深化。跨学科知识往往能相互支撑,扎实的综合基础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目前仍在体制内学校,建议提前在数学和英语方面达到国际学校标准,这将有利于未来的国际升学。
其次,建议学生主动探索兴趣。无论目前在哪个学校,都可以利用优质资源参加国际竞赛或科研项目,以提升个性化背景。部分准备充分的家长也可以让孩子提前准备语言标准化考试。此外,学生可以参观心仪的学校或参与体验课,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尽管与学习直接关联不大,但至关重要——即自律性,尤其是时间规划能力。建议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这样他们未来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图文/张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