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奥运冠军、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生孙一文重返母校。在学校开设的“冠军思政课”上,她向2025级新生分享了夺冠感受:冠军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目标,更在于在追梦路上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段感悟,回应了许多新生的好奇——大学4年应如何度过。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时常思考,如何在有鲜明体育特色的院校里上好思政课?如同“冠军思政课”的形式,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宜用好体育精神、体育人物、体育活动等体育思政资源,发挥“以体育人”特色。
丰富教学内容。我主讲的思政课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讲到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时,我会向学生讲述“奥运三问”、女排精神等背后的故事;讲授爱国主义相关内容时,结合党领导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师可根据教材各章节的知识点,挖掘体育中蕴含的相关思政元素,使其成为思政课的鲜活素材。
创新教学形式。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面对不同专业、从事不同体育专项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实现因材施教。例如,讲到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相关内容时,我鼓励学习武术专项的学生演练一套“功夫”,然后与其讨论中华武术中蕴含的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借助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善用“大思政课”。校园内外,体育育人资源丰富多彩。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能够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我与同事注重用好包括奥运冠军在内的榜样资源,开展面对面的思政公开课等。看到奋勇拼搏的奥运健儿,同学们十分激动,踊跃提问。“教师主持+冠军主讲+专家点评”的沉浸式课堂,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各学院老师还一同携手,深挖不同体育项目中的文化、精神,将“大思政课”的课堂搬到冰雪场、排球场、篮球场上,努力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体育,具有练筋骨、增知识、强意志等作用。教师不妨结合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用好体育这一“育人宝藏”,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 秦彪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