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上午10时,上海立达学院举行“巨匠掌舵 共启新章”荣誉校长聘任仪式并开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中的数字创新论坛。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原战略与规划副校长、超导工程学大卫·卡德韦尔教授正式受聘为上海立达学院荣誉校长,并发表题为“引领全球教育人工智能革命的技术与创新”的主旨演讲。此次活动标志着上海立达学院在全球化、国际化办学与AI教育融合领域迈入新阶段。
巨匠领航:大卫·卡德韦尔教授受聘上海立达学院荣誉校长
庄重的仪式上,上海立达学院副董事长蔡中奇代表学校向大卫·卡德韦尔教授颁发了荣誉校长聘书,并赠送了蕴含中国文化特色的陶瓷礼物,彰显立达学院的真诚与实意。大卫·卡德韦尔教授的加盟是上海立达学院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学术声誉与全球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里程碑。全校师生热切期待,在这位国际教育巨匠的引领和支持下,上海立达学院将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特别是拥抱数字时代的教育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驶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主旨洞见:引领全球教育人工智能革命的技术与创新
大卫·卡德韦尔荣誉校长发表了题为“引领全球教育人工智能革命的技术与创新”的精彩主旨演讲。他深刻剖析了AI技术对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教育体系的颠覆性影响。面对技术浪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卡德韦尔教授结合其在剑桥大学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以及在工程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分享了推动学术创新的国际视野和前沿思考。他强调,全球教育者当前的核心课题在于如何把握机遇,运用数字技术特别是AI,重塑教学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并前瞻性地定义人才培养目标。他的演讲为立达师生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图景的窗口,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指引。
巅峰对话:圆桌论坛共探数字教育新途径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浪潮席卷各个领域的时代背景下,一场聚焦于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讨盛会如期举行。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中的数字创新”的专题圆桌论坛由上海立达学院数字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广威教授主持。荣誉校长大卫·卡德韦尔教授,上海立达学院副董事长蔡中奇,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AI科学家肖仰华,上海市嘉定区嘉一实验高级中学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宋小宏同台论道。
大卫·卡德韦尔教授分享了全球教育数字化趋势洞察与剑桥经验,阐述了推动立达拥抱数字未来的战略构想。介绍了如何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智能教育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海量教育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肖仰华教授从技术前沿与如何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弊端角度,探讨了AI赋能教育创新的具体场景与潜在挑战。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AI技术的不断突破,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例如,在智能辅导与答题方面,AI在本年高考阶段的多个场景测试中,均取得了高分水平,这也是对教育的一种挑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习惯,利用AI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精准的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极大地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宋小宏校长结合基础教育实践,分享了AI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与思考。并且讨论AI的使用对基础教育应考的公平性,作为教师或者学生,使用AI智能时,要大部分时间对其进行引导,不能一味索取答案,可以让学生去使用,但只能作为基础学科知识的积累,学生们和教师需要真实的对用户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将标准型答案变成开放型答案,这在基础教育中将起到一定作用。
副董事长蔡中奇在论坛总结中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挑战做了详细解读,他讲到:学生在AI时代将面临就业和工具使用依赖与评判性的挑战、知识从单一到复合能力的挑战与培养,然而教师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挑战,教师将从传授者转型重构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心灵的陪伴者、知识贡献的构造者,教师要更加注重三维的学习场景的设计,所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挑战,是我们必须要去面对的,要去解决的事情。目前学校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提升。立达学院是一个探索的学校。今天我们很荣幸请到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剑桥大学前副校长,聘为我们的荣誉校长。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需要探索国际化和探索未来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在面对AI时代的未来的挑战,上海立达学院一定会全力以赴,并和我们一起探索未来的校园、构建未来的世界。
这场融汇东西方智慧、贯穿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对话,为应对AI时代教育变革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从剑桥实验室到上海课堂,大卫·卡德韦尔教授的“掌舵”不仅为上海立达学院带来全球视野,更以AI技术为引擎,推动应用型高校在教育创新浪潮中破浪前行。未来,上海立达学院将持续深化“AI+教育”战略,为培养兼具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立达智慧”。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