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招进行时》是高考招生相关视频访谈特别节目,节目邀请全国百余所高校校长、招办主任权威解读招生政策,录取规则等,详细介绍高校办学特色、通过“零距离接触高校招办领导”,为考生提供最新招办资讯。指导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以及未来职业选择,及时了解高校热门专业及最新信息。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教务长程淑丽老师为广大高考学子介绍香港浸会大学2025年招生信息。
香港浸会大学教务长程淑丽
六个学院近1.2万名学生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节节上升
香港浸会大学的基本情况、办学理念和校园环境:
程淑丽: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 创办于1956年,是八所受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之一。浸大有六个学院,包括文学及社会科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传理学院、创意艺术学院及理学院。大学现有七千多名本科生及四千多名研究生,所颁授之本科及高等学位资格都获得内地及国际认可。
近年,浸大在主要世界大学排名榜中排名节节上升,教与学方面的卓越表现亦获得国际和本地教学机构认可,当中包括:QS 亚洲大学排名 71;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中「优质教育」全球第二及「跨学科科学」全球五十五;2024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杰出教学奖中,在八所大学当中首次囊括所有奖项,包括两个个人奬及一个团体奖。
浸大非常重视创新和科技,在教育创新方面,浸大开办多项跨学科本科课程。在创新研究方面,浸大成立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推动跨学科创意的研究,培训专业人才。此外,浸大更成立创新转化及政策研究院,致力把研究和发明转化到可应用的层面,惠及社会、国家甚至世界。在中医药研究方面,浸大持续推动其创新与发展,开发可应用于临床环境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浸大获选承办香港首间中医医院,新药研发也获得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进行第一期临床研究,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除了中医,其实最近,浸大已向香港特区政府提交了成立新的西医学院的建议书,希望可为西医的教育出一分力。
浸大校园位于香港九龙塘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校园不断扩展,校内设施不断更新,课室和实验室配备先进器材。今年新开幕的「赛马会创意校园」额外提供1700多个宿位。内地同学的宿位就更有保证。
文理兼备 提供四十多个本科及五十多个研究生专业
香港浸会大学有哪些特色专业和核心竞争力:
程淑丽:浸大的学科文理兼备,在文学及社会科学、理、商、传理、创意艺术、以及中医药各范畴合共提供四十多个本科及五十多个研究生专业,当中更有不少属于全港首创的学院和专业。
浸大的传理学院历史悠久,是大中华地区顶尖传播学院之一,传理专业也是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同学毕业后投身业界, 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工商管理学院属于全球少于百分之一拥有三重认证的商学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2024年文学及社会科学院合并,是推动跨学科教育及研究的重要一步。创意艺术学院由「电影学院」、「音乐学院」及「视觉艺术院」组成,注重推动艺术科技的发展。理学院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中医药学院的中医课程是香港最早的中医课程之一,名额也是最多,毕业生可考取中医执业资格。
为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装备同学为各种挑战作好准备,以及能塑造自己的未来,大学积极开办配合社会发展的新专业,除了2022年开办四个跨学科专业,今年更推出新的跨学科专业「数位未来与人文学科文理学士(荣誉)」,涵盖数位未来、人文学科和数码技术等主题科目,让同学能更全面地学习和应对未来。此外,「体育及康乐管理文学士(荣誉)」也增设了全新的「运动科学」专业,让同学能在运动大数据分析、分子运动生理学和科学化训练等领域有所认识。
因应社会和市场的快速变化,浸大还新增第二专业,让同学深入掌握第一个专业以外另一个学科的知识。新开办的七个「跨学科第二专业」为文化产业管理、创意产业管理、数码娱乐、互动媒体出版、绿色科技与可持续管理、应用人工智能与可持续社会,以及创业与创新管理。两个「第二专业」为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及检测科学。这些不仅帮助同学培养灵活应变能力和多重技能,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推进跨学科教与学 跨学科修读 培养复合型人才
香港浸会大学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程淑丽:浸大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致力推进跨学科教与学,鼓励同学修读跨学科专业和跨学科第二专业。在2025/26学年,浸大通识教育课程将加入一门新的科「人工智能创新社会公益」,装备同学科技技能。另外通过「服务学习」这种体验式教学法,让同学可以服务本地、国家甚至全球,培养同学成为关爱社群和有承担的社会栋梁。同学在过程中有反思的机会,锻炼同学在群体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丰富学习和协助个人成长。浸大期望通过全面的大学教育,培养同学所需的素养,毕业时具备创意、沟通、和群体等特质。
借助各方资源推动学校师生多元交流学习
香港浸会大学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计划和举措?在全球化背景下,请问程老师学校如何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程淑丽:推动大学国际化是其中一个重点,浸大所有课程均以英语授课,学校有五千名非本地生及三百多名非本地教授老师。同学来自不同地方,包括内地,以及非洲、南美洲和中亚等地区。大学定期在校园举办不同的活动促进文化融合,如每年邀请各国驻香港总领事亲临校园与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同学以多角度认识各国文化,拓寛国际视野。大学提供资助让同学能走出课堂,到海外交流、实习、参与研究或义务服务。扩展视野并提升职场竞争力。现时大学有超过390 海外交流伙伴, 遍布50国家及地区。大学也与海外知名学府合作举办双学位课程, 同学可在本科就读期间在香港及海外学府进行学习及文化交流,完成学业后可取得浸大及海外大学颁授的学士学位证书。
此外,浸大也通过开设「大湾区延伸学习计划」,让同学可以在浸大及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分别位于九龙塘及珠海的校园,学习一个学期或一年,通过交流、实习等互动,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更了解国情, 也加深对大湾区的认识。
海内外实习机会和事业策划中心协助毕业生就业
香港浸会大学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实习提供哪些帮助?
程淑丽:浸大提供很多不同的实习机会,有在本地、内地和海外,让同学可以体验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环境中。为了让同学更好的准备就业,浸大设有事业策划中心,安排就业指导老师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规划职业方向,中心也会举办就业准备工作坊和职业博览。
全面的学生支援 帮助新生融入香港生活
香港浸会大学为内地生提供了哪些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学校是否有内地生协会或类似组织来协助新生适应环境?
程淑丽:浸大充满关爱文化,特别为刚到香港的内地新生举办各种适应活动,帮助他们融入香港生活。例如“亲善家庭计划”,为内地生安排接待家庭,提供关怀和支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有“香港浸会大学内地香港青年联合会”,举办活动促进内地与香港同学的交流,增进友谊,并在学业和生活上提供帮助,让新生更快适应成为「浸大人」。
面向31省市计划招生600多名,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收,6月11日申请截止
2025年香港浸会大学的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是怎样的?请老师介绍下内地高考生的报考方式和流程。以及大家所关注的国际课程的学生又该如何申请呢?
程淑丽:从2003年开始,浸大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以自主招生方式在内地招收应届高考毕业生。大学没有参加统招计划,各省市没有名额限制,31省市的应届高考生(包括复读生)可以直接向大学提交入学申请,今年大幅增加非本地生名额到600多名。特别一提,浸大没有委托任何中介人或中介公司处理招生事宜,所有入学申请及费用都需要直接交予大学。
至于招生模式,各学院稍有不同,主要分为「联合收生」和「独立收生」两类。在「联合收生」的制度下,报考时,同学可按自己的兴趣报读心仪的学院,入学后利用第一年时间了解各个学科范畴,在第二年才分配专业,如「文学士(荣誉)」、「工商管理学士(荣誉)」。另一种是「独立收生」,同学在报读时需要选定主修,例如「中医学学士及生物医学理学士(荣誉)」、「体育及康乐管理文学士(荣誉)」。
入学要求方面,除理学士和中医药学院有学科要求,浸大大部份专业都是文理兼收。申请人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所属省市区的一本线或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而且英语成绩须达110分。除高考成绩外,部分专业设面试,大学会综合考虑申请人的高考成绩和面试表现,择优录取。
今年的内地招生计划已开始接受报名,截止申请日期为6月11日。在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大学会在6月底到7月初公布面试和录取名单。所有录取程序会在7月7日结束。
至于持国际学历的内地生,可以通过非联招入学计划报考浸大,也是直接提交申请予大学,截止报名日期为5月30日。详细的报考程序和入学要求可以参阅大学的招生网页。
考场上冷静对应 面试建议多了解社会议题
2025年对于即将报考的学生和家长有哪些建议呢? 送上今年的高考祝福语!
程淑丽:同学们,要努力读书准备高考,也要保持最好的状态。在考场上冷静应对,发挥出最好的实力。如果你们报考的专业需要面试,也要多了解社会议题。多练习英文口语,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知识,在不同话题中展示自己的观点。
最后,祝大家高考顺利,考出好成绩!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同学加入浸大,一起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图/文 焦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