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由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原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发起并联合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5第一届创意/科技/产业大运河论坛》学术季活动——“人工智能时代创意设计峰会”在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明德楼M-205举行。
论坛以“创意引领、科技赋能、产学互鉴、城市焕新”为宗旨,汇聚国内知名院校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设计教育深度融合、文化遗产数字化焕新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共启AI时代设计教育新篇章
峰会由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副校长蒲嘉陵主持开幕。蒲嘉陵指出,AIGC技术正推动设计流程从“人力驱动”转向“智能协同”,高校亟需构建“人工智能+设计教育”新生态。”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校长吕宪栋在致辞中强调,学校始终以“商艺融合”为特色,这次发起举办“创意/科技/产业大运河论坛”,旨在聚焦创意设计、科技与产业发展,致力于推动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发展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创意人才,为区域文化繁荣与数字经济转型注入动力。
AI赋能设计 智启未来
论坛为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创意艺术学院300位多位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激发了学子对AI与设计融合的深度思考。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创意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歌东作为学术主持人,主持主旨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发表前沿观点: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贾云鹏教授,以《AI时代的云设计创新》为题,提出“云网融合技术重构设计链条”,并分享了BBC、湖南卫视等机构在AI技术制作中的实践案例,强调“数据、算法、算力”三位一体的设计新范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知名新媒体艺术家,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多媒体设计王之纲教授,以《AIGC应用于科幻主题的创意制作》为题,结合《图恩格尔》等作品的创意生成和制作过程,解析了AIGC在动态影像创作中的突破,为听众全方位阐释了人工智能与数字影像设计在科幻、文旅、城市公共艺术领域的发展前景。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甄巍教授呼吁关注学习过程,反思AI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强调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结合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勇教授在《智能空间媒介交互设计》中提出“从AI for Design到Design for AI”的转型路径,探索虚实融合的交互新场景。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新媒体与动画专业主任丁肇辰教授以“设计马拉松”赛事为例,倡导“跨文化、跨学科”青年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数智技术与时尚设计的深度融合。
产学协同: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 论坛聚焦产教融合实践
北京城市学院艺术学部主任王利民教授分享了在服务首都功能建设过程中,“人机协同”设计人才培养经验。
河北传媒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高贺胜教授在《AI影像:新质创作力的探索》中,展示AI生成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产业化应用。
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史纲教授解析影像艺术“从现实向虚拟跨越”的趋势,并推介《中国创新影像大赛》,鼓励青年创作者突破媒介边界。
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创始人及组委会秘书长谢清风先生以“文化信仰下的创造力”为题,揭示赛事如何通过AIGC技术孵化兼具文化深度与商业价值的创新作品。
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创新平台,大运河论坛将持续推动学术研究、产业实践与文化焕新的深度融合,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储备。
“人工智能时代创意设计峰会”的下半场在创意嘉年华举行,会议由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创意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带头人刘秀伟教授,创意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庆梅分别主持。
会议结束后,与会专家、教师们一同乘车前往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艺术考察,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教师党支部&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创意艺术学院教师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同步进行。
未来,论坛将继续通过学术峰会、产业盛典、AIGC赛事等多元化活动,构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落地”的全链条生态,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焕新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全球设计教育创新的风向标,助力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抢占文化创造力与科技竞争力的制高点,为城市焕新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消息来源:北京金融科技学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