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引擎”为区域发展加注动能
2025-01-16 18:10:56来源: 中国教育报

  “地处赣州的这所高职院校,诞生了两位世界冠军!”近日,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赖晓琴自豪地说。

  教师曾璐锋夺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冠军,教师李德鑫在瑞士赛区比赛中勇夺家具制作项目金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取得的亮眼成绩,是赣州市持续擦亮职业教育“金名片”的一个缩影。

  赣州聚焦服务省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推动职业院校扩资源、提层次、优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铺好职业教育发展“快车道”

  2024年9月,赣州市龙南中等专业学校搬进了新校区。在龙南市4.2亿元的投资下,学校的教学、生活条件都“上了档次”。

  地处万亩森林竹海之中,赣州市和君教育小镇规划建设用地3000亩,总投资50亿元,翻开了“山村办大学”新篇章。

  在赣州,一系列利好职教发展的政策正在逐一落地。

  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出台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服务、强基”行动、打造赣南革命老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等政策措施;赣州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14个部门,出台“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落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等9条支持措施。

  赣州将职业教育项目纳入年度市提高民生品质行动统筹推进,铺好职业教育发展“快车道”。“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8.8亿元,新(扩)建职业院校31所,新(扩)建校舍面积178万平方米;以划拨方式供应职业教育用地1862亩,以公开出让方式供应职业教育用地835亩。2018年起,设立市级职教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列支2000万元,改善职教办学条件、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从学校到企业实现“零距离”

  如今,在赣州各职业院校,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实现了“零距离”。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西卡拉多食品有限公司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共建烘焙生产实习教学基地及创新创业基地,实现了“六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

  龙南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面向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入职员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开放,具有实操、实训、培训、考证、创业等功能,成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更新不及时、与企业生产脱节的不足。

  大余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增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计算机应用两个热门专业,并与江西东腾锂业有限公司、江西翔鹭钨业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24年,学校学生升学就业率达93.48%。

  近5年来,赣州农业学校学生毕业后投身“三农”战线人数逐年攀升,学校培养“三农”人才达2万人,实现县、乡、村、龙头企业全覆盖;毕业生91.5%以上服务赣南农业农村,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5%。

  成为助力经济腾飞“新动力”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个完成社会注册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赣州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获评全国28家之一、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成功引进中国稀土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优质资源。

  联合体内有21所成员院校、90家企业,自2023年成立以来,共有2835名学生完成注册和实习实训需求登记。“我们致力推介各单位资源优势,如各成员院校优秀生源、各企业重点核心实习岗位、各科研院所技术支持服务等,截至2024年年底,联合体内实现校企合作16项、技术需求匹配9次。”联合体秘书长李竞介绍。

  职教正在成为赣州推动经济腾飞的“新动力”。为鼓励重点企业和职业院校加强合作,赣州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委,将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纳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项目库。同时,围绕家具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农产品加工、养老健康等特色产业、新兴产业,赣州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职业学校,从而反哺地方经济发展。2023年,共有7家企业参与投资建设职业院校,总投资达16.3亿元。

  在服务七大产业链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孵化培育三年行动的牵引下,赣州扶持学校做大做强特色专业。现代家居是赣州市的主导产业,赣州市教育局支持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成为国家“双高”专业群专业、国家骨干专业、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并在南康区建设家居产业学院、格力产业学院,构建“政校行企深度合作,共育家具产业精英”的办学特色。(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曾宪瑛 廖肇银)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