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办的“聚焦前沿科技 共话创新未来”2024年度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系统工程与能源工程管理专家、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学术演讲,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朱新远出席论坛并致辞,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德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执行役常务、NSK中国区总裁郁国平,马士基码头中国区总裁韩岩滨,快思慢想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说》策划人田丰及管理学院党政领导等出席论坛。师生代表及历届杰出校友代表近200人齐聚一堂,与数万名通过线上直播形式观看的观众共襄这一科技与管理的盛宴。
朱新远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当前技术变革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世界和生活,高校要将前沿科技融入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面对新技术、新挑战时,调整思维模式,创新管理方法,以更加灵活高效的姿态应对变化,把握机遇。他希望各位嘉宾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激发新的灵感与创意,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朱新远致辞
管理学院院长、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赵来军在致辞中表示,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在彰显人类智慧无限可能的同时,也为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期待同各方一道,合力推动前沿科技与创新实践的繁荣发展,共同绘制未来科技与管理创新的新蓝图。
凌文作题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术报告。他指出,治理体系的实现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社会制度支撑,其核心在于通过全社会的共识,形成一套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从管理国家到治理国家的跨越式飞跃。此外,他还结合具体的治理实践案例,阐述了数字化融合在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的实践探索。
凌文作报告
三位来自业界的专家围绕“共话创新未来”主题带来精彩纷呈的分享。田丰作题为《2025年:人工智能“十大变局”》报告,表示人工智能正通过“科学家型”推理大模型与“生产力型”多模态大模型,推动产业与科研发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智能体、具身智能服务等人工智能“三浪革新”将成为有效的生产力助手,通过技术进步与商业价值创造,带来更多惊喜与变革;郁国平以《唯有创新 才有未来》为题,强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卷”价格不可持续,只有在最高质量、极致成本、创新能力、及时交付和高效率五个方面全面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韩岩滨作题为《国际班轮企业的战略选择与脱碳路径》的报告,以马士基集团为例,展示在行业变革中,企业如何凭借多元战略突围破局,巩固市场地位,并对企业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时,凭借创新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详细探讨。
业界专家作主题报告
在圆桌论坛环节,罗盛咨询全球合伙人、上海市浦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成守正,经纬创投合伙人、黄浦区政协委员唐磊,上海沃迪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童上高,上海马卡卢管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卫兵,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原执行主任、众安金融科技学院创始院长姜振兴围绕“未来科技如何驱动管理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嘉宾们结合自身经历,就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机器人伦理、人工智能工具应用等话题提出深刻见解,强调终身学习与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希望在座学子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的时代。
圆桌论坛
论坛现场举行了“志远+”创新创业基地成立仪式。基地将建设成为集创业孵化、技能培育、经验共享及成果展览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青年学生创业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志远+”创新创业基地成立仪式
论坛上,朱新远和刘德强向12位专家学者和10位业界高管颁发了年度优秀主讲嘉宾奖项,感谢他们在相关主题报告中分享学术思想与管理智慧,以及在培养新时代管理精英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论坛还颁发了年度优秀校友系列奖项,表彰在过去的一年里为学校及学院做出卓越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校训精神的杰出校友。
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马静波在闭幕致辞时表示,管理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期待与各位嘉宾和校友们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积极拥抱科技变革和创新潮流,努力推动管理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再进发,向未来!管理学院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持续秉承创新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前沿科技;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将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紧密结合;以更加包容的心态,促进不同领域与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创新生态,为新时代管理人才的培养注入澎湃动力与无限可能。(图文/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