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招进行时丨中国传媒大学:普通类录取承认高考加分
2024-06-03 19:57:50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高招进行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教育频道2024高招专题报道推出的视频访谈特别节目,节目邀请全国百余所高校校长、招办主任权威解读招生政策、录取规则等,详细介绍高校办学特色、通过“零距离接触高校招办领导”,为考生提供最新招办资讯。指导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以及未来职业选择,及时了解高校热门专业及最新信息。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处副处长张佩佩为广大考生学子介绍中国传媒大学2024年招生信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处副处长张佩佩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2024《高招进行时》栏目,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处副处长张佩佩,首先请张老师介绍下中国传媒大学的基本情况。

  张佩佩: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69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文化基因,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造就了大批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主持人:请问中国传媒大学的办学优势是特色怎样的?

  张佩佩: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学校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各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争创特色一流、取得重大突破,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个学科取得了骄人成就,设计学与艺术学理论共居第一方阵,多个专业学位水平实现全国领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本科专业:艺术类、新闻传播类、传媒管理类、语言类和传媒技术类

  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专业是怎样的?

  张佩佩:学校目前有89个本科专业,其中3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大致可以分为5个类型:艺术类、新闻传播类、传媒管理类、语言类和传媒技术类。各类型的一流专业包括:

  艺术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艺术与科技、音乐表演、环境设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

  新闻传播类: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国际新闻与传播。

  语言类:英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汉语言、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马来语、意大利语。

  传媒管理类:文化产业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关系学。

  传媒技术类: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

  部分艺术类人才选拔方式变化 普通类型专业录取时承认高考加分

  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2024年招生政策和计划是怎样的?

  张佩佩:学校本科招生类型包括普通类型招生、特殊类型招生、民族专项计划招生以及港澳台侨招生等。普通类型招生包括普通类专业、非通用语专业、艺术类非校考专业、国家专项计划、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等;特殊类型招生专业包括艺术类校考专业和高校专项计划专业。民族专项计划包括西藏高中班、新疆高中班、新疆协作计划、国家民委专项、少数民族预科班。

  除艺术类校考专业和高校专项计划相关专业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考或面试之外,其他招生类型全部直接通过高考录取,不需要提前参加任何考试,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直接填报中国传媒大学相应批次的高考志愿即可。

  主要有三方面变化,一是专业设置和专业名称调整,二是部分艺术类人才选拔方式变化,三是普通类型专业录取时承认高考加分。具体如下:

  首先专业设置和专业名称调整。中国传媒大学将2024年定位为面向未来以人工智能为重心的重新布局之年,并迅速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推动学校全面开启人工智能时代传媒教育发展新纪元。因此,对专业进行了调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海南国际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中外合作办学)首次招生,新增招生计划120人,外方合作方为英国阿伯泰大学;

  原数字媒体技术(游戏技术方向)改革培养方案,专业名称调整为数字媒体技术(智能交互与游戏技术方向);

  原传播学(计算传播方向)改革培养方案,专业名称调整为传播学(智能与计算传播方向);行政管理(公共事务与传播治理方向)改革培养方案,专业名称调整为行政管理(媒介与数字公共治理方向)。

  其次是部分艺术类专业人才选拔方式变化。按照教育部艺考改革要求,2024年起我校艺术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艺术类本科专业不组织校考,按照高考成绩直接录取。

  其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按照培养方案,拆分为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剧方向)、戏剧影视文学(戏剧文学方向)两个专业方向进行招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按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两个专业方向进行招生。艺术管理专业不区分专业方向。

  最后是普通类型专业录取时承认高考加分。学校在提档、录取时,原则上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给予相关考生的全国性加分项目和分值。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不适用于不安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交流形式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流交换、寒暑假交流、国际组织实习等

  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交流方面有哪些特色优势呢,为学生提供哪些国际化交流的机会?

  张佩佩:学校与200多所境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举办“全球胜任力提升项目”等形式多样的校际交流合作项目,选拔和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到英国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圣母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大学等世界名校的线上或线下的交流学习项目。交流形式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流交换、寒暑假交流、国际组织实习等。

  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出国、读研情况是怎样的?、

  张佩佩:2023届43.9%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升学。其中27.5%为国内升学,其中推免率约为17%,16.4%为出国(境)留学。国内继续深造选择最多的是本校,除本校外,国内升学人数较多的高校依次为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探索“以人为中心、以作品为导向”的实践育人体系

  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有哪些举措呢?

  张佩佩:中国传媒大学实施“五个一流”(一流生源、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致力于培养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学校依托通识教育中心不断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文化建设。形成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拓展课程在内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持续推进艺术体验美育特色课程建设;汇聚校内外优秀教师开展经典研习会、“传者”大讲堂,持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经典研读类和讲座类活动。

  实践教学。学校探索“以人为中心、以作品为导向”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规划设计一批校内跨专业、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实践教学项目,打破专业、学院、学科壁垒,整合学生专业知识,促进技术应用、人文素养、艺术创作与实践技能的融通。

  辅修制度。学校实行主辅修制度,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与主修专业归属不同专业大类的辅修专业。学生按照培养方案修读并达到相应的要求后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或辅修学士学位。

  微专业。学校设立微专业。开设聚焦于某一特定专业方向或职业技能的课程组,学生修读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可获得微专业证书。

  校企合作情况。学校秉持“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中传特色育人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工作。要积极布局与党政机关、人民军队、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重点国有企业的联动,不断扩大优质单位“朋友圈”。与重点单位探索建立“量身定制”的联合培养、定向输送育人新模式,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我校继续加强与科大讯飞、百度等业界头部企业的合作,高质量推进与新华通讯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重大合作项目落实落地,并推动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学校不断挖掘外部前沿、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展、深化合作新内涵新空间。

  联系方式

  本科招生网网址:zhaosheng.cuc.edu.cn

  本科招生微信:中国传媒大学本招(微信号CUC-zsc)

  本科招生小程序: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招生

  本科招生咨询电话:010-65779370、65779256、65779141

  本科招生咨询邮箱:cuczsb@cuc.edu.cn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