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2023招生政策解读:欢迎报考“总师摇篮” 本研衔接 基础拔尖“三航”齐发
2023-06-13 16:52:15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23年高招“强国教育在线招生季”全国高校系列直播宣讲会特邀西北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克勤老师做客直播间,王克勤老师介绍了学校概况及招生政策, 新增三个专业 本研衔接 基础拔尖“三航”齐发。

【发新闻频道+教育频道】西北工业大学2023招生政策解读:欢迎报考“总师摇篮” 本研衔接 基础拔尖“三航”齐发_fororder_1

西北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克勤

  “总师摇篮”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坐落于十三朝古都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学校所处地位、重要贡献、本科生培养、优势学科专业以及2023年招生政策五个方面带大家快速认识被誉为“总师摇篮”的西工大。

  学校所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工大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

  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

  提起西工大,如果用最简洁的几个词向考生和家长介绍,那就是:“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总师摇篮”“大国工匠”“国防七子”。

【发新闻频道+教育频道】西北工业大学2023招生政策解读:欢迎报考“总师摇篮” 本研衔接 基础拔尖“三航”齐发_fororder_2

  学校重要贡献

  西工大始终以“育国之栋梁,铸国之重器”为己任,在为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中,我也重点从两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是育国之栋梁,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具有系统思维、逻辑分析和交叉集成能力的“总师”型人才。

  西工大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32 万多名人才,包括50位省部级以上领导,51位两院院士,67位将军,还有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学校还培养出了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飞行力学、水中兵器、铸造等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博士。

  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我校校友。举几个例子,我国军机最高水平的三个“20”型号,即歼20、运20、直20的总师杨伟、唐长红、邓景辉,本科都毕业于西工大;民机三个主要机型的总师,ARJ21总师陈勇,C919基本型总师韩克岑,CR929总师陈迎春也是西工大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70周年纪念表彰的5位“航空报国功勋奖”获得者中,4位为我校校友,10位“航空报国杰出奖”获得者中,6位为我校校友。

  在航天领域,从早年“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杰出校友担任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央企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至今的15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奖者中,有26位在学校学习、工作过。

  在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英才辈出,不胜枚举。

  网上有一张大学校友之“大国工匠”的表广为流传,是对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的一个统计,表中35位专家中,本科从西工大毕业的就有12位,占比超三分之一。

  正是因为一大批杰出校友担任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西工大因此被社会誉为“总师摇篮”。

【发新闻频道+教育频道】西北工业大学2023招生政策解读:欢迎报考“总师摇篮” 本研衔接 基础拔尖“三航”齐发_fororder_3

  “三航”特色优势  铸国之重器

  西工大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为武器装备研制、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工大书写了新中国的多个第一,研制生产了全国第一架无人机、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第一台军用机载计算机、第一型航空吊放声呐,以及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等。

  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西工大深度参与了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重大专项的科研攻关,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强调一下,西工大在无人系统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明显。无人系统,比如无人机、无人飞行器、无人水下航行器等。

  学校开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我国第一个整套无人机系统、第一个无人机生产线等出口海外,拥有我国唯一的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中心,建有我国高校唯一的无人机专业化飞行试验测试基地,全面推进无人机科研与产业发展。

  学校本科生培养概况

  西工大始终把培养“总师”型人才放在所有办学工作的核心位置,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西工大现象”。我们也在不断分析总结,我们的校友毕业数十年感受最深的,就是西工大校训“公诚勇毅”、校风“三实一新”(即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以及优良学风和“总师文化”对大家的浸润。

  在学生培养方面,有两组数据大致勾勒出了西工大的人才培养特色和成效,值得关注:

  一是在校生数据,西工大人才培养有三个“超过80%”,即超过80%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大飞机、探月、深海等重大科研项目,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超过80%来源于国防军工领域,超过80%学生赴国防科研单位开展实习实践和科研工作。

  二是毕业生就业数据,西工大毕业生投身国防科技领域比例超40%,到重点行业领域超70%,居全国高校前列;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满意度高。

  学校优势学科专业

  西工大学科特色非常鲜明。我们不唯排名,不过倒是可以通过各种评估排名,来一定程度上了解西工大的特色和水平。

  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世界第 2,冶金工程,世界第5,仪器科学、遥感技术,排名世界前10,此外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力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均排名进入世界前50。在软件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2022年度),材料科学与工程,全国第1,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全国第 2,兵器科学与技术,全国第3,船舶与海洋工程,全国第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国第7。

  在ESI国际学科排名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除此以外,另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临床医学共10个学科进入前1%。

  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优势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于全国顶尖行列,兵器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及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列。

  强调一点,学校优势学科非常硬核、学科集群明显,聚焦“智慧+三航”,尤其是母机工科极强。可以说,都是为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的学科。

  在一流学科的支持下,西工大的本科专业实力雄厚

  学校共有5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43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占在招专业(除新设专业)比例达98.2%。已实现了47个工科专业、10个理科专业的全覆盖,“三航”优势专业全覆盖。也就是除了近年来新申请获批的新专业以外,我们基本实现了在招专业“双万计划”全覆盖,也就是所有的本科专业都要是一流专业。

【发新闻频道+教育频道】西北工业大学2023招生政策解读:欢迎报考“总师摇篮” 本研衔接 基础拔尖“三航”齐发_fororder_4

  西工大2023年招生政策

  招生计划保持稳定

  2023年西北工业大学招生计划主要投向航空、航天、航海、材料、机电及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优势专业,学校也持续加强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的计划投放力度。

  新增3个本科专业,持续优化大类培养、按类招生

  打破学院和专业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与个性化培养,大大提高了考生对学校学科专业的满意度,倍受考生和家长认可。

  2023年,新增增材制造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及保密技术三个专业,进一步优化招生专业设置,强化特色培养,聚集优势,形成“王牌专项班+10个主要培养类+1个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格局。

  各大类(专业)将出台2023版新版培养方案,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国防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总师”型人才培养,在本科生通识教育、导师制、重点实验室开放、提前参加科研项目、校内外实践创新、出国交流等方面全方位加强。

  本研衔接,基础拔尖,“三航”齐发,“王牌班”更强大

  2023年,西工大“王牌班”建制更加突出特色优势,更加强大。一是未来技术学院和教育实验学院一体化运行开展的本研衔接王牌班培养;二是以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2.0两个国家计划为依托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王牌班;三是分别依托航空、航天、航海三个学院设置的“三航”特色班。

  (1)未来技术学院/教育实验学院全新升级“本研衔接班”

  聚焦“新工科”建设,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和教育实验学院一体化运行。升级设置航空航天类(智慧三航本研衔接班),主要涵盖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聚焦“智慧+三航”系统与设计、信息与控制、材料与制造、动力与能源四大方向,瞄准智能技术赋能未来三航领域的前沿性、颠覆性发展,以本研贯通的形式,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国字号拔尖基地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拔尖基地班),由院士、国家级人才等学术大师引领,面向计算机科学未来发展,面向国家和国防战略计算需求,面向世界重大科学问题,培养能够在计算基础理论和先进计算技术领域产生重要原始创新与系统创新、对世界计算机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工程力学(力学拔尖基地班)以大师引领、开放式和国际化办学理念,通过贯通式力学课程改革,提升专业课程衔接,大三下学期基本完成课程学习,大四开展境外研修、提前攻读研究生课程等。打造由院士领衔,知名学者、海外专家、厂所总师组成的导师队伍,入学后即安排指导教师,指导本科全过程的学习、科研和实践。

  (3)瞄准培养更多未来总师,“三航”特色班继续齐发

  “黄玉珊航空班”以中国著名航空航天科学家、力学家、教育家黄玉珊之名命名。依托顶尖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由郭万林院士,歼-20总师杨伟院士,运-20总师唐长红等组成豪华班主任团队,面向“航空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专注于培养具有航空报国情怀,扎实的数理基础与专业知识,自我革新的学习能力,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拔尖总师型人才。

  “陈士橹飞天班”以我国航天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橹之名命名。同样依托顶尖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由新一代空空导弹之父、中国工程院樊会涛院士任院长领衔的高水平一流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具备成长为航天领域学术研究、工程研制和科技管理领军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优秀品格,旨在为我国航天和国防事业持续输送创新型行业领军人才。

  “黄震中海洋班”以我国水中兵器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西工大水中兵器系(航海学院前身)首任系主任黄震中之名命名。面向“海洋强国”战略,培育数理基础、机电融通、综合应用能力强,掌握水下航行器、水声工程、电子信息处理、通信及控制技术等领域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海洋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行业卓越领军人才。

【发新闻频道+教育频道】西北工业大学2023招生政策解读:欢迎报考“总师摇篮” 本研衔接 基础拔尖“三航”齐发_fororder_5

  中外合作办学报考优势明显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自2017年起,开始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生。2023年在全国18个省(区、市)投放计划240名。

  西工大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于:

  强强联手,中西合璧。双学位、双学籍、双导师。4+0培养模式,全英文授课。

  毕业后获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及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投放计划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上海。

  招生时单独录取,各省份均在普通一批以单独院校代码或单独院校专业组填报志愿。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已毕业的两届学生总体深造率为80.3%。其中出国(境)深造占43.6%,主要集中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

  国内升学(含保研)占36.7%,主要集中于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流高校。

【发新闻频道+教育频道】西北工业大学2023招生政策解读:欢迎报考“总师摇篮” 本研衔接 基础拔尖“三航”齐发_fororder_6

  录取政策

  西北工业大学在非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按照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分类录取。

  实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市)按专业(专业组)设定的选考科目要求录取考生。

  根据在各省(区、市)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原则上不超过105%,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原则上不超过120%。

  进档考生,体检合格、服从专业调剂不退档,专业安排实行分数优先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后严格按专业志愿顺序安排专业。专业志愿之间不设级差。

  西北工业大学除强基计划招生外,原则上承认各省(区、市)招生考试机构符合国家规定的政策性加分,但最高加分不得超过20分。

  灵活转专业政策

  按照大类招生的本科生大一结束可在大类内选择主修专业,依据学生志愿顺序、学习成绩和各专业接收指标明确学生的主修专业。招生时已明确专业的特殊类别学生不参加专业确认。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自主选择权,转专业转出申请无限制,转入接收有条件。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根据专业兴趣和个性发展需求,既可申请转专业,也可申请转大类,即经本人申请,符合学校相关政策,且接收专业(大类)考核同意,即可实现A专业(大类)进,B专业出。

  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招生信息获取方式

  (1)拨打咨询电话:029-88460206;

  (2)关注“西工大招办”微信公众号以及“西工大本科招生信息网”,可查询历年的录取信息和最新政策发布。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