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支持,中关村软件园、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2023“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在北京举办,推动“千校万企”行动的贯彻落实迎来新热潮。
会议现场,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瞄准若干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组织跨学科团队,长期坚持、长期积累,力争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引导高校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国家的理念,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充分利用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和技术创新的积累,校企协同发力、同题共答,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围绕落实“千校万企”行动,雷朝滋强调,一是高校要把企业的技术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与行业部门、企业的合作,完善‘企业出题、共同答题’机制,支持高校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攻关。同时,教育部创新平台,特别是技术创新类的平台的新建,围绕产业链进行布局,面向产业需要,引进人才、组建团队、开展攻关。”二是要协同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共同梳理产业链上的关键核心技术‘卡点’,凝练提出攻关项目,分别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开展协同攻关,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保障,彰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三是要协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雷朝滋表示,高校还有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需要加快产业化。这些成果的转化仅仅靠部门政策激励,短期内也很难实现,需要企业加大支持,给高校的技术在生产线上实践、迭代、优化的机会,缩短产业化周期。
据悉,近年来,教育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单位高度重视产学研深化融合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联合出台多项专项行动计划,有效提升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能。本次会议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关村软件园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以及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万集科技等高校、企业嘉宾出席,共同研讨校企合作及产学研融通创新,探索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助推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现场发布了“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全国对接行动计划,中关村软件园将联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1+1+M+N”的模式,打造校企精准对接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出题”、校企“共答”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的落实落地。围绕企业创新发展实际需求,每年举办一场“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打造一个校企协同创新对接平台,组织北京企业与全国高校科研资源和重大科技成果精准对接;联合在京高校和企业打造一批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实现在京内落地布局,促进北京市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开展不同行业主题的校企协同对接会,解决产学研合作难点痛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