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彩虹课堂”陪伴课外时光
2021-12-23 09:56:34来源: 中国教育报责编: 陈晨

  “同学们,你们喜欢吉他吗?”12月4日,一个晴朗的周六上午,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音乐教师李恺背着他的吉他,走进了学校附近社区开设的“彩虹课堂”。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声,很快,在李恺的伴奏下,孩子们声情并茂地唱起了《送别》。

  每个双休日,像李恺这样放弃休息,奔波于江阴各乡镇“彩虹课堂”的教师,在当地还有很多很多。“企业难免加班加点,家长双休日没法陪伴孩子,作为教育部门,我们有责任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2013年,江阴市总工会联合市教育局,在城郊各乡镇授牌成立21个‘彩虹课堂’,通过精准服务重点解决企业双职工家庭周末孩子看护问题。8年来,‘彩虹课堂’越来越多,志愿者教师队伍越来越庞大,共服务学生327585人次,成千上万个企业职工家庭因此受益。”江阴市教育局局长徐前锋说。

  精准服务有效减负解忧

  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市内各类企业聚集,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双职工家庭孩子的日常看护问题。

  “我们要求各校双休日至少提供半天看护服务,寒暑假不少于15天。”江阴市教育工会副主席陈国胜向记者介绍,一开始,“彩虹课堂”主要以企业为阵地,招募企业附近学校的教师作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后来,社区主动加入进来,提供有效资源支持“彩虹课堂”运行。

  据了解,原先的“彩虹课堂”以作业辅导为主,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学校找到了新的灵感。“我们重新调整了课程结构,将美术、音乐、体育等内容全部引入‘彩虹课堂’,让每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过得充实而有收获。”祝塘中心小学工会主席沈敏说。

  目前江阴全市共有17个镇(街),13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到“彩虹课堂”的建设中,提供的课程涵盖科普教育、文化辅导、国学讲座、兴趣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依托这一公益平台,学生们可以寻访徐霞客故里,感受当地悠远的人文历史;亲手制作“发禄袋”,体验传统的江南吴韵文化;学习水墨画,用纸笔勾勒出现代滨江小城的别样意境……多元的课程,让双职工子女的教育“空白区”变成了体验生活、感受世界的“新视窗”。

  走出校门充分施展才干

  每一个“彩虹课堂”的学生少则数名,多则数十名、上百名,对于教师志愿者来说,这是一片全新的教学实践场域。从设计、申报课程到走上讲台授课,教师志愿者们细细研磨课程内容,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仲艳是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结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姓氏歌》,仲艳在这学期的“彩虹课堂”特别开设了“中国姓氏”课程,作为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我设计了几个有趣的课堂环节,比方说猜字、欣赏图腾、了解族谱,因为和自己的姓氏紧密相关,学生们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据统计,同仲艳一样的志愿者,现在江阴共有12551名,约占全市教师总数的80%,并且在不断壮大。作为“彩虹课堂”的服务主体,各校主动对接镇教办、社区、企业等机构和部门,了解双职工家庭的实际需求,力求精准服务。各镇(街)在经费和政策方面给予了充分支持,确保所有课程完全免费。市文明办与教育局、财政局、关工委联合出台了教师志愿者以奖代补文件,对优秀教师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评比活动,对积极开展‘彩虹课堂’的学校、社区等进行奖励,用于服务点环境升级改造及教学设备的更新。”该市教育工会主席吴洁说。

  多方协作共筑“幸福课堂”

  徐丽是江阴贝德服装集团一名普通职工,本学期,孩子参加了集团与学校共同开办的“彩虹课堂”,这让徐丽倍感温暖。“现在孩子在上四年级,我们希望他能多学一些东西,但是那些五花八门的校外培训班对我们而言,花费太贵了。”如今,每周六上午,徐丽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司,孩子上课,她上班,到了中午,她再把孩子接回去。

  “彩虹课堂”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自“彩虹课堂”创办以来,一批批以企业命名的彩虹课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以云蝠集团、贝德服装、法尔胜集团等为代表的26家本土知名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企业内部开辟教学空间,精准服务于更多的双职工家庭子女。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5月,江阴市文明办、教育局、财政局、关工委联合出台文件,通过“财政安排一点,镇(街道)和有条件的社区(村)筹措一点,有关部门支援一点,企业、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完善“彩虹课堂”的经费保障机制,并明确镇(街道)每年可安排10万—15万元用于“彩虹课堂”建设。

  江阴市教育局局长徐前锋告诉记者,未来,该市在不断丰富“彩虹课堂”服务内容的同时,将进一步精准对接服务对象,如围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开设针对父母的“家长彩虹课堂”,加强对双职工子女双休日和假期学习生活的指导等。“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也将继续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使义教服务惠及更多孩子,让爱心更暖心”。(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圣华 赵建春 潘玉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