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本硕博生态文明教育,形成课程、学科、基地三方合力,生态文明教育全方位立体推进,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学校总结经验,补短强弱,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为助力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守住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绿色底线提供智力支持。
构建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2009年,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生态文明专题研究》专业必修课程,2012-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增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专业必修课程。2018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重新修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上述两门课程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与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研究》,并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进一步凝练了教学内容。
2012年,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延展至本科生专业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开设了专业核心课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论》,2016年和2019年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两次修订。
201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点开始招生,为衔接本科生、硕士生生态文明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专业必修课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聚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前沿。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本科生生态文明教育重在“概论”——概括地学习、了解、掌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概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发展。硕士生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基础理论”——夯实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和生态文明基础理论,深化理性认识,提高理论素养。博士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重在“问题”——以问题意识引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观照和现实思考。
形成全覆盖生态文明研究学科特色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致力于“本色”+“特色”研究,其中“本色”研究是指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特色”研究即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态文明研究最初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两个学科方向的研究重点,同时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向,之后逐步成为其他学科方向的研究内容之一,目前覆盖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二级学科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生态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海南绿色发展。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生态维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主要研究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问题,特别是大中小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实践,特别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这一研究特色,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员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硕博研究生培养和毕业论文选题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海南省各级各类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中,以及著作出版、论文发表、研究生毕业论文等方面,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均特色鲜明,成果突出,与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相辅相成,有力地支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
强化开放式生态文明研学平台支撑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生态文明教育,除了体现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当中,还依托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的平台支撑,形成开放式的生态文明研学态势。
作为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挂靠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生态文明研学的重要支撑平台。
中心以服务学生教育、学科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发挥基地优势,多方合作,广泛联系,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实践调研和建言献策。2015年以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牵头成立)的主要成员单位,中心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美丽中国绿色发展实践调研、社会生态转型学术交流、生态文明博士研究生论坛等方面,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创造了难得的生态文明研学机会,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研学平台,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水平。
中心始终立足、关注、聚焦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在长期考察调研基础上,中心日前在琼海市博鳌镇沙美村建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研学基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师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研学提供实践基地,为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光明日报记者 杨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