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团统领下,三个校区依托‘管理共治、机制联动、教研共建’三项活动,实现了教师集团内交流轮岗,教师由单位人向集团人转变。”山东省博兴县高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周晋国告诉记者,由三所高中合并而成的集团实现了师资等优质教学资源的聚合共享、积极互动,促进了干部队伍、教师资源、初高一体化三个深度融合。
近年来,博兴县立足优质师资缺乏、城乡差距较大、相互沟通不畅等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体化发展“短板”,积极挖掘集团化办学内生潜力,打造集团化发展“升级版”,推动城乡教育纵向资源贯通和横向短板补齐的“双向提升”,有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办学集团化 破校际壁垒
2017年暑期,博兴县集团化办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博兴县乐安实验学校率先牵头组建乐安教育集团,协作联手打破了校际壁垒。
随后,城东街道办事处的四所小学合并组建县第五小学,启动了同一法人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曹王学区教育集团则以学区为单元,积极探索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集团化办学改革新路子。
根据“以城带乡,整体融合,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四年多来,博兴县教体局以城区名校为依托,将改革推向了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师资培训、项目合作、文化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集团化办学协作新阶段。
在办学集团化的大潮下,县域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的进程也显著加快。2021年8月,博兴县成立了11个幼儿园教育集团,加快实行“优质园+”办园模式,全面推行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形成了标准化管理、一体化发展的集团办园新格局。
如今,以“名校托管”“名校+乡村校”“名校+特色校”等方式,博兴县实现了义务教育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集团内部全面实现了教案、课件、试题“三个共享”,打通了课程共建、师资交流、科研互通、校舍共用等多项“界限篱笆”,有效实现了“资源相通、人员相融、理念相合”向“能力共建、价值共升、目标共赢”的转变。
轮岗双向化 弥师资差距
“城乡学校的区别,已由过去的硬件差距,转变为师资和管理软环境的差别。我原先所在的兴福镇村魏中心学校,只有两位英语教师,教研活动难以开展,越教越觉得后劲不足。交流到县直学校后,教师集中备课,县、市甚至省级教学能手就在身边。遇到疑点难点,大家集中会诊解决问题,对提高教学水平很有帮助!”英语老师刘晶说。
合理流动的教师资源是贯通集团化办学资源的活水,为此,博兴县探索创新了“3+2+2”教师交流轮岗制度。“3”即三种纵向交流方式:鼓励城镇优师“下乡带队”,选派农村教师“进城挂职”,安排新任教师“县直跟岗”;第一个“2”即两种横向交流方式:推行乡村教师跨镇(街道)交流,推进各学区教师镇域内交流;第二个“2”即教育集团内和集团间的教师交流。同时,通过加大优秀教师的交流力度,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教师轮岗制度的推进,使博兴县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得以释放教学活力。总校的9名优秀教师先后分赴集团所属的3所小学支教,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较为薄弱的农村学校,给农村学校带来了活力;集团所属学校教师则到总校跟岗挂职锻炼,向优秀教师“取经”,迅速提高了实际教学能力。
“许李学区中心学校的郑苗苗老师到总校跟岗挂职锻炼一年多,就斩获了滨州市优质课一等奖,从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迅速成长为一名市级优秀班主任。”在博兴县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初学良看来,通过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研组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开展示范研讨、交流轮岗等活动,成员校教师发展成长的速度得以大大加快。
融合深度化 促均衡发展
“三互两共”的管理模式是博兴县第五中学教育集团在深度融合进程中的有益探索。“三互”即管理互融、师资互派、优势互补,“两共”即质量共评、经验共享,集团内各学校坚持实行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政策激励和制度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多层面、全方位、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进一步深化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博兴县于2020年成立了办学集团理事会,进一步完善集团理事会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由集团总校长任理事长,实行紧密型管理。集团总校统筹集团内教师资源,加强师资培养,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强化教学教研和学生培育,促进县域教育持续优质均衡发展。
如何有效规范集团化办学形式?博兴县迫切需要一个总揽全局的方案。2021年出台的《中小学融合型集团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博兴实行集团总校长统筹下的各成员学校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从教育理念、办学定位、成长目标、资源共享、研训联动、质量共进等方面明确了集团内校长及各校成员之间的定位,践行“教育共同体”的办学融合新理念,形成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行集团理事长(总校长)负责制,集团内各学校人、财、物全部由理事会统一调配,真正消除教师集团内交流、资金和物质资源均衡调配过程中的障碍,推动集团化办学‘提档升级’,不断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博兴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光辉说。(中国教育报记者 魏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