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如何携手做“创新合伙人”
2025-11-28 09:41:57来源: 中国教育报 责编:卢家傲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学生正为一辆燃油方程式赛车调试电机。 顾超 摄

  阳光洒在上海赤峰路“国际创意设计街”上,玻璃幕墙折射出流动的光影。在同济师生的“爆改”下,这里涌现出许多未来感十足的生活场景。

  这条位于同济大学主校区南门外、全长不足900米的街道,就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下简称“环同济”)的发源地,其杨浦核心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集聚了3600余家设计类、人工智能类企业。据统计,2024年这里产出813亿元,加上其他校区周边产业群,年产出正稳步向千亿级迈进。

  从一条老街迈向千亿级产业集群,“环同济”有什么秘诀?教育在“环同济”的发展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来时的路

  从自发生长到校地共生的创新基因

  “以前这里是老工人社区,业态也比较陈旧。现在遍布着大师涂鸦墙、创新实验室等。”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杨皓介绍,得益于“环同济”共建、共赢、共享的理念,附近街区都是学生们大展身手的天地。这也是自2018年起,时任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在“环同济”发起“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社会创新实验的果实。

  “环同济”究竟是什么?它是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知识外溢形成的经济活动圈,其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彼时,同济大学建筑、土木等学科师生以赤峰路为据点,自发聚成了“现代建筑设计一条街”。进入新世纪,同济大学为杨浦区发展建言献策,区校合作成立同济大学科技园。杨浦区整合区域资源,“腾笼换鸟”,创造有利于同济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空间环境,引进大型设计企业入驻,发展形成“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产业带”。

  杨浦区科经委科技企业项目科科长陆军霞记得,自那时起,同济大学与杨浦区时常举行联组学习会、多层次沟通会,“互动非常密切”。

  “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大学和社会双向赋能,最终实现双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说,“‘环同济’的核心业态与学校的优势学科是一一对应的,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组织不断地从周边企业和社区中找到相匹配的应用场景,在需求侧的高频强力刺激下,不断校准方向,从而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卢昱杰教授团队开发的智能建造算法,通过“校外课堂”平台对接企业应用,并孵化公司入驻同济科技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董楠楠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碳汇测算系列工具及生境恢复工程优化方案……同济的优势学科成果外溢,直接在“环同济”转化为产业。

  “环同济”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2006年,同济大学与杨浦区正式启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2021年,“环同济”作为上海唯一推荐区域,列入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街区(试点);2022年,同济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环同济”的年产值也从2007年的80亿元,发展壮大到如今的近千亿元。

  “产值高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环同济’是智力要素密集型产业集群,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适应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未来方向。”陈强的语气充满自豪。

  同济大学所在的四平路街道,是“环同济”的直接受益对象。从2005年起,街道和学校23个部门签约合作,开展了300多个项目,小到一个电表箱艺术加工,大到300多平方米街区改造,同济师生走进社区的角角落落,在校门口把图纸变为现实。

  街道搭建平台,让老百姓和未来设计师们共话共建。“宁愿协商的过程慢一点,让老百姓满意,也给学生搭建了施展专长的平台。”四平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敏兴说。

  创业沃土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精心“孵化”

  在“环同济”的成长图谱中,学生创业始终是最活跃的细胞,具有“同济基因”的企业超过80%。

  “从两张工位起步、创业第一年颗粒无收走到今天,我的勇气是同济给的。”上海同化益生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的创始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张楠告诉记者。

  本科毕业时,张楠以有机材料纤维素专利项目申请到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基金,2009年创办同化新材料,公司现已成长为细分领域核心供应商。

  在她看来,在同济创业就像读“大五”一样自然——自己继续搞专业技术,科技园提供“保姆式”帮扶,“从吃饭到财务,全都可以托管”。

  对科技园的工作人员,创业学生不爱称呼“领导”,就叫“老师”。其中他们最常提及的“肖老师”,是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小凌。

  “科创是公认的难题,真想做成事情,要跟各方共建共享、汇聚资源,这也是‘环同济’最主要的经验——三区联动。”肖小凌音调不高,但语气坚定。

  在三区联动的机制中,科技园发挥纽带作用,一头连接校区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等科创资源,一头连接社区政策资源、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做好科研团队与政府、市场的连接器、翻译器、转化器,促进科创资源有效流动、合作,共同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此外,同济的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也值得一提。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成果大部分依旧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距离产业化落地较远,概念验证可以有效促成科技成果转化。

  2022年,科技园着手搭建概念验证中心,构建商业验证—产品验证—场景验证体系。商业验证主要帮助科技创业团队从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方面完善商业计划书;产品验证和成熟企业供应链合作,摊薄试验成本获得行业数据;场景验证通过社区和校区的场景进行实地使用和改进。

  在这一验证体系加持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柴晓利教授团队的水污染治理项目不用出校门,在四平路校区的三好坞水体就可以进行技术验证。基于这个经验,学校2024年启动了批量校内场景验证项目立项工作,通过选择校园内风险可控的封闭道路、桥梁、河流等场景,验证科技成果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首批共立项23个项目,资助验证经费总额1500万元。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这句话描述的科创氛围,在“环同济”找到了实景。

  辐射效应

  从单点突破到多维创新的“裂变反应”

  走进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基地,科技感扑面而来。一辆无人驾驶汽车穿梭于模拟的复杂交通场景中:突然横穿的模拟路人、拥堵的十字路口……这些极端测试环境,均通过同济大学自主研发的“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多交通参与者测评系统”动态生成,假人、假车、所有交通信号,一键操控。

  这套测评系统,不仅填补了行业在连续动态场景测试领域的空白,更向人们展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模式逐渐成熟,正从杨浦区的单点突破,向嘉定区等同济大学其他校区所在区域辐射、裂变。

  嘉定校区打造的“环同济创智城”,依托汽车学院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基地,集聚龙头企业,形成“基础研究—中试平台—产业应用”全链条。2024年成立的“环同济博士联盟”,是聚集同济大学及周边高校博士、教授、专家的产教融合平台,目前有600余名核心博士,正推动氢燃料电池、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技术的协同攻关。

  周末的上午,同样位于嘉定校区的同济大学大学生汽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翼驰”车队队长、汽车学院大四学生蔡昱颉和队员正为一辆燃油方程式赛车调试电机。这个基地是同济大学一众冠军车队的摇篮——过去10年,车队在国内外大学生方程式赛事中斩获37项大奖,车队中先后走出9家科技企业。

  其中,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故事尤为典型。创始人舒强、徐国栋等人,本科期间就加入同济的学生车队。这支从车队走出的创业团队,已成长为线控底盘关键技术领跑者,打破海外垄断,实现规模化量产。

  徐国栋告诉记者,初创团队跟随余卓平教授、熊璐教授等导师研究线控底盘核心技术。在导师和同济大学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9月,同驭创立并成为同济大学首批重点孵化企业,享受智力、财力、政策的多方支持。

  如今,“环同济”从“一个圈”逐渐辐射为3个校区周边的“三个圈”,各校区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和所在地区产业特点,各显神通。5月25日,“2025同济·嘉定无界智源科技创新产业化大会”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举行,嘉定区宣布启动编制“嘉定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新一轮建设规划”。至此,“环同济”的圈进一步扩大,区校携手打造“嘉定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深化校产城紧密融合,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学校始终坚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办学传统,积极主动发挥学科知识溢出效应,与校区所在城区携手共进,持续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迭代升级,共同打造“区校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样本。当前,同济大学正在大力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将不断深化校产城融合,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所在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