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普形式 培育科技“新苗”
2025-09-05 09:33:51来源: 中国教育报

  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是培育科技“新苗”的第一要务

  科技强国建设的根本在于人才,而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普及这一基础性工程。今年9月,随着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的全面启动,如何通过科普形式的创新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塑造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议题。

  科学兴趣是科技人才成长的原动力。传统科普较多采用“教科书式”的知识传递方式,有时会使青少年感到枯燥乏味。场景化体验式科普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拟的科学场景,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是培育科技“新苗”的第一要务。

  场景化体验的核心在于将抽象科学具象化。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创建沉浸式科学体验空间,让青少年能够“走进”微观世界观察分子运动,“飞向”宏观宇宙探索天体奥秘。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青少年可以通过VR设备“变身”为二氧化碳分子,亲历从气孔进入叶片、参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全过程。

  场景化体验还应融入游戏化元素,利用青少年的竞争心理培养持续的科学兴趣。设计科学探索类游戏,将知识学习转化为闯关挑战,通过积分、徽章等激励机制,让青少年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体验场景,线下建设主题科技馆、创新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互动装置;线上开发云实验室、虚拟科技馆,通过5G技术实现远程实验操控、实时数据采集,让偏远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优质科普资源。

  从科学兴趣到科研能力的转化,需要系统的训练和实践。项目化探究式科普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让青少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研基本功,培养创新思维,这是科技“新苗”成长的关键环节。

  项目化探究强调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设立“青少年科学探究项目库”,收集来自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真实问题,如“如何减少教室PM2.5浓度”“怎样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等。青少年自主选择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需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撰写报告,完整体验科研全流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求实精神,将成为其终身受益的财富。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高校教授、科研人员担任科技导师,采用“1+N”模式定期辅导。导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科学精神、分享科研经历。通过与科学家的近距离接触,青少年能够了解真实的科研工作,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建立“朋辈互助”机制,让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助教,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

  科技人才的成长是渐进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培养重点。梯度化进阶式科普体系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提供差异化的科普服务,有助于实现从普及到提高、从兴趣到专业的递进式培养。

  创新科普形式、培育科技“新苗”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24年修订)》的实施和全国科普月活动的开展,为科普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推动科普从知识传播向能力培养转变,从统一模式向个性发展转变,让更多的科技“新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在科技创新的沃土上结出丰硕成果,是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