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须以教育为支点,撬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共振,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集聚效应、倍增效应,方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筑牢基底。
教育筑基:建强教育“主阵地”
学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柱,是创新的战略支撑。面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需求,必须紧密契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方位推进农林学科供给侧改革,构建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推动传统农科适应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借助非农科的力量,实现内涵深化和提升。要聚焦农业“卡脖子”核心技术,面向智慧农业、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构建“农业+”学科专业新格局。
推动教育数字化是信息时代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鉴于传统涉农教研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衡性,应加大力度推进数字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通过建设国家级、省部级涉农虚拟仿真教研室、涉农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库等方式,促进优质教研资源普惠共享,赋能现代农业高素养人才培养。要引入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赋能沉浸式、交互式智慧教学场景搭建,破解传统农业教育资源有限、实践不足等难题。要推广项目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解决复杂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学研用的精准对接,是实现“新”与“质”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要持续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深度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要优化“解决问题式”人才培养机制,将产业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项目、技术难题引入教育教学课堂,使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强化农科教协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带领学生深入农业企业、合作社、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攻关,培养更多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科技增效:打通创新“大动脉”
原始创新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投入力度,着力提升高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壮大基础研究先锋力量,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勇闯科学“无人区”。聚焦生物育种、农业人工智能、新型绿色投入品、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碳中和等关键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有组织科研战略谋划,布局建设一批农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系统集成。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一线、田间地头的转化。高校层面要敢于打破以学院、学科为单位的传统科研组织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多学科领域交叉创新力量,促进科研资源集群化发展。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推行“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协同攻关,以产业需求锚定研发方向,畅通供需精准对接机制,确保科研成果符合生产实际,破解“研用脱节”困境。要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支持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建设,提供成果评估、中试熟化、市场对接、法律咨询等全链条、专业化服务,补强“中试—交易—推广”链条。高校、科研院所层面要建好“点—线—面”结合的社会服务与技术转化推广体系,建好“科技小院”等社会服务站点,用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双向奔赴的“快车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才赋能:锻造发展“生力军”
农业人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要强化农业人才的持续供给能力,注重梯次性、系统化、前瞻性布局人才培养体系,使农业人才梯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要实施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加大力度培养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的领跑者。要实施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聚焦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备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水平工匠队伍。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优化农业本硕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振兴“头雁”培育体系,着力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乡土实用人才,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农业人才“雁阵”。
高端智力资源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大胆突破传统人事关系束缚的人才资源开发模式,推广“双聘制”“旋转门”等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弹性契约打破制度壁垒,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要加大力度建设农业高端人才驿站、离岸创新基地,吸引全球顶尖农业科学家以多种形式参与国内创新。要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的引领作用,推动跨领域、跨区域、跨国界的农业高端智力资源共享与合作。要注重人才的柔性使用,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等限制,推动人才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共用。
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评价是关键。要着力推进多样化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要突出原创性、前沿性评价,侧重同行学术认可和论文的影响力、贡献力、创新性等;对技术研发和转化人才,突出技术突破、产业贡献、市场价值评价,侧重科研成果与产品和市场能否有效对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对农技推广和乡土人才,要突出实践技能、服务效果、群众认可度评价,侧重能否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能否真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内卷式科研”现象,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鼓励他们潜心研究、长期积累,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李凤亮,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