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它会如何改变未来社会的运作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学生是否已准备好走进一个由算法驱动的世界?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他们要如何判断真假、守护隐私,又如何保持自我表达与创新能力?当AI不再只是遥远的科技名词,当数字世界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社交甚至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
面对这些问题,北京爱迪学校以前瞻视野回应时代挑战,率先将“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作为重要教育议题引入项目式学习。2024年11月,在北京爱迪学校刘丽校长的倡导下,教与学创新中心(TLI)联合初中部共同研发并正式开设了以提升学生“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为核心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课程。
DQ项目启动仪式教师合影
项目设计以新加坡开发的“数商(DQ)框架”为基础,聚焦学生在数字环境中的认知发展、伦理判断与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信息识别力、技术应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21世纪学习者。
近期,DQ项目迎来收官。学生们在项目中各展所长、创意迸发,运用课程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制作出一个又一个内容鲜活、逻辑清晰、引发共鸣的“爆款视频”,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使其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从理解到表达 让学习贴近生活
教与学创新中心总监Russell Hazard博士分享道:“我们之所以选择以PBL的方式呈现,是因为有些知识不应只是停留在浅层的“习得”,而是要通过“实践”实现深度理解和掌握。就像学习游泳,听再多指导也不如真正下水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老师则如同教练,给予及时指导和支持。语言学习也被自然地融合进内容任务中,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提升英语应用能力,而不是在脱离实际的环境里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PBL强调的是“有意义”的学习,让知识不仅停留在课堂,而是真正触达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身边的人带去积极影响。”
在约半年的系统性学习与深度探究中,学生围绕网络隐私保护、虚拟社交风险防控、网络霸凌识别与应对、媒体信息判断与数字健康管理等核心问题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关键的数字技能,也在真实语境中建构了对“技术使用与伦理责任”之间关系的理解,逐步形成面向未来的数字公民意识。
结营仪式上,四个班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了原创视频作品,内容涵盖隐私管理、网络暴力、信息辨识、AI伦理、共情沟通等社会热门议题。每个作品都展现出学生对数字世界的理解深度与创意广度。最终,经师生共同投票评选,多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初中部Traci老师分享:“在这次 Digital Literacy PBL 的视频拍摄过程中,学生们邀请我协助拍摄一段关于校园网络霸凌的视频。拍摄现场,几个学生围坐在模拟的‘社交媒体’屏幕前,有人扮演匿名施暴者,用尖锐的言语攻击‘受害者’;有人则扮演旁观者,或犹豫或冷漠。当看到‘受害者’低头沉默,手指微微颤抖地刷着屏幕时,我心中一紧——原来这些孩子早已默默观察到了来自网络世界的恶意。那一刻,我不仅看到了表演的生动,更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网络霸凌对学生心灵的冲击,也意识到这个PBL项目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
这些创意视频不仅是DQ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更标志着学生身份的转变——从知识的接收者,成长为思考的表达者与价值的传播者。他们用真实的作品回应现实议题,用数字方式链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当学习回归生活、当表达跨越屏幕的边界,教育便拥有了真正的力量。
以数字素养为导向的PBL学习路径
DQ项目由爱迪教与学创新中心(TLI)主持,联合初中部英语教研组共同设计并实施教学。初中部老师根据TLI提供的课程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并每周进行教研会议,不仅确保了课程设计的连贯性,也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形成了一个紧密配合、资源共享的教研共同体。
整体教学设计基于基于新加坡DQ Institute提出的国际化数字素养框架,这一框架已被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成为数字素养教育的国际化标准。课程围绕八项关键能力展开:屏幕时间管理、隐私保护、网络霸凌防护、数字公民意识、数字足迹管理、网络安全意识、数字辩证思维、数字共情能力。
课程设计遵循“理论框架学习—现实案例研讨—自主创作剪辑”三步教学法。每项能力用三节课推进,第一节通过真实案例或英文材料引入背景和主题,第二节课分小组针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第三节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视频脚本并进行剪辑。
在PBL项目中,老师由传统的“讲授者”角色转变为“教练型”的引导者(Coach),承担引导学生、讲解关键内容的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同时,老师也处于不断学习和调整教学的状态,与学生共同进入一个真实项目,实现教学相长。
课程设计团队的陈老师表示:“我们不期望学生死记硬背八项素养的定义,而是引导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主产生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每个人面对的是相同的八项素养,但他们所产出的项目内容却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并没有标准答案,而需要在框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这种差异性正是学习个性化、多样化的体现。”这一理念贯穿项目全过程:从信息输入到创意生成,再到成果传播,每一步都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生产者”,这也正是PBL项目式学习与传统课堂的本质区别。
参与DQ项目的学生分为四个班,班级之中又划分若干小组,每组2至3人,围绕核心议题合作完成完整视频作品。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最终任务——一支可在朋友圈或抖音发布的视频。这样的传播目标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每次学习一个新素养时,他们都会考虑如何在视频中体现这一部分。“这更像一场真实的项目管理训练。学生不是为考试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让别人理解他们想表达的内容。”
尽管课程的核心并非英语,但数字素养作为全球化概念,本身许多内容就与英语紧密相关,为课程中英语的自然应用提供了语境。不同于传统语法教学,学生在剧本构思、故事叙述和视频剪辑时自然使用英语,老师实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的自然性、准确性与表达力。
在剪辑环节,许多学生展现出惊艳的多模态技能。虽然课程未专门教授视频编辑,但凭借平时对短视频的熟悉,学生们完成了极具创意的作品。“有些学生递交的第一版视频就让人惊叹,完全不像初中生的水平。”
课堂之外,学生还参与“数字徽章”活动,将课程学习外化为家庭互动。每位学生获得两枚徽章,一枚自留,一枚赠予生活中希望保护或表达感谢的人,并主动分享所学内容。这一设计引发了许多家庭间的深度对话,也帮助学生从情感与责任维度认同“数字公民”身份。
项目结束后,根据问卷调查反馈: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在各项维度中,课程在激发学生参与度、提升数字素养理解和创意表达自由度方面尤为突出。学生普遍认为,PBL课程比传统教学更能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实际运用能力以及21世纪关键技能(如沟通、合作、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此外,课程在英语学习效果、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影响等方面,也获得较高评价。
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PBL课程在能力培养、思维拓展与价值塑造上的综合成效。(消息来源:北京爱迪学校)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