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培养AI领域“播种者”
2025-07-09 10:25:10来源: 科技日报

  近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增设的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引发热议。

  这一专业名称虽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专业相近,但专业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科技日报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采访时了解到,学校新设立的人工智能教育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兼具人工智能技术素养与教育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破解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师资短缺难题,服务国家教育智能化战略需求。

  人工智能师资面临缺口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社会,深刻改变着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表示,培养能够驾驭新技术的“数字公民”,已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为顺应人工智能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此前与腾讯合作,共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项目内容包括系统研发一套完整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以及课程内容。

  2024年末,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今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构建常态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探索科学规范育人模式。

  “在政策高度关注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仍面临师资短缺、专业培养体系缺失等诸多现实难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我们依托教育与人工智能学科的跨学科交叉优势,率先设立人工智能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兼具技术素养与教育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破解师资匮乏瓶颈,为国家教育智能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那么。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学什么?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的新专业。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两个模块,分别对应着基础和应用两个层面。两个模块的课程相互融合、有机结合,形成“双螺旋”课程体系。

  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模块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教育数据挖掘等前沿领域。教育模块融入教育理论、学习科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教育科学基础课程。

  同时,该专业计划开设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实践创新类课程,通过智能教学助手开发、教育数据分析等项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此外,专业还设置了人工智能伦理与数据安全等必修课程,强化学生在技术应用中的教育责任感,培养学生‘技术为教育服务’的价值观。”上述负责人介绍。

  采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专业范畴。该专业秉承了教育学重实践的学科特点,学校、企业等单位都能成为学生的实践场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师范大学采用“高校+企业+中小学”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场景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一线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培养体系下,学生将逐渐成长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领军人才,能够胜任人工智能课程的总体设计与教学实践,推动智能技术与学校业务的双向融合,成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与智能化转型的中坚力量。

  “新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在多个领域发挥专业优势,胜任相关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基础教育领域,毕业生可担任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与信息科技类课程教师,负责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智能教育工具的开发和推广,助力学校实现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同时,教育科技行业也需要相关人才,从事智能教学系统等产品的研发与优化,例如担任产品经理、教育技术顾问、课程设计师等职位,推动相关课程的创新与应用。

  此外,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可进入科研机构或高校,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或投身教育管理工作,参与教育数字化及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等。(记者 孙明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