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校招办说丨专访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孙玉柱
2025-06-27 17:22:35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25年高考季为帮助广大考生家庭更好地了解知名高校的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和录取规则,2025年高考季,国际在线教育频道特别推出“高校招办说”栏目。本期节目,特邀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孙玉柱为大家详细解读华东理工大学招生政策和录取要求。

2025高校招办说丨专访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孙玉柱_fororder_1

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孙玉柱

  Q1: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基本情况?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建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获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有研究生院。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Q2: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有哪些?

  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交叉等12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经济与商学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化学”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理科专业认证的专业,商学院通过了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欧洲质量改进体系(EQUIS)、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与商学院毕业生协会(AMBA&BGA)商科教育认证,药学专业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药学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自动化、电气及其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近年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材料”5个招生专业。新增的专业是学校面向经济社会新发展、科技产业新变革,坚持需求导向,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Q3:学校招生政策有哪些亮点和新变化?

  学校2025年将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民生紧缺领域增加招生名额,扩大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计划扩招350人,招生规模将达到4520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类别包括了普通类本科、艺术类、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励志计划)、运动训练、保送录取优秀运动员、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新疆高中班、西藏高中班、民族班、华侨港澳台学生等。新开设教育部拔尖基地班;增加“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金融学”“应用化学和生物科学”等双学士学位项目招生名额,着力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实行工科试验班/实验班招生培养模式,设置“智能与机器人”“生物医药”“智慧化工”“能源与环境”4个工科试验班,“机械智能化”“新材料”“新工科化学”“智创化学”“药学创新”5个实验班,旨在聚焦国家发展亟待解决和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未来国家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

  学校实行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招生培养模式,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金融学”“应用化学和生物科学”“环境工程和社会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和经济学”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多学科交融,旨在为学子提供多样化的成长平台,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学校新开设“化学”教育部拔尖基地班,实行滚动进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数理基础,鼓励学科交叉,基地将构建“高校+科学院”式学习研究平台,营造“学习+学术”的育人氛围,聘请国内外杰出教授担任学业导师或授课教师,实行“一对一”导师制,注重个性化培养,突出能力建设,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发展跨界选课和开展研究,实现学业有专。基地班在充分利用国内外育人资源,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的模式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联合中科院研究所,共同构建拔尖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学期间,基地将资助学生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的差旅费;除了原有各类国家级、校级奖学金,另设基地专项奖学金,包括综合优秀奖、单科优秀奖、科研创新奖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本科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实行“一对一”全程导师制,遴选高水平师资作为导师,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学校开放国家级科研基地,设立长周期科研基金,资助海外研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成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培养通道。

  Q4:学校的国际化特色出国以及读研是怎样的?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紧抓国家“双一流”建设机遇,优化布局,积极开拓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校际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海外留学提供了广阔渠道。另外,学校还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有中德、中澳、中奥等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建设有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和“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两个国际胜任力培养基地,着力培养具有人文交流理念的国际治理人才。此外,学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加快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的前瞻性布局,信息学院与生工学院分别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合作建立本科生学分课程,通过网络直播教授“网络神经与深度学习”、“生物工程前沿理论”等关键领域核心课程,实现不出国门即可享受世界一流教学资源。

  联合培养有多种模式:

  一种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考填报志愿时已确定国外学习方),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外合作办学)(精英班)、应用化学(中外合作办学)(精英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精英班),外方学校为FGL联盟(由全法20所专长于化学化工领域的顶尖高等工程师院校组成)学校。

  另外一种是入学后,在校期间进行选拔,选派合适的学生出国学习交流,简单点说比如“2+2”、“3+1+1”、“3+2”等模式,这在我们招办网站上有简要说明,关于哪些专业、什么类型的培养、项目如何申请,就不在此一一列举,请大家去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招办网站上了解。

  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是获得华东理工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外方的学士学位证书,有的项目外方还会颁发硕士学位证书,不同的培养项目颁发的证书不完全一样。学生申请和选拔主要依据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相关英语的考核成绩等进行挑选。

  学校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海外游学、暑期项目及实习生项目。

  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升学深造比例持续增长。2024届本科生有2092人在海内外高校、院所继续深造,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51.94%。其中,1591人在境内升学,501人出国出境深造。

  Q5: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是怎样的呢?

  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有特长、有特色、综合素质高,就业流向多为国内外重要行业知名企业,受到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普遍青睐,来校招聘的单位络绎不绝。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排名中,华东理工大学位列大陆高校第16名。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涉及化工医药、石油轻工、生命大健康、信息产业、金融商贸、航空航天及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学生就业的单位绝大部分为国内外知名企业,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部门的领导和技术骨干。

  2024年,学校各专业岗位需求量与毕业生人数之比平均为5.98∶1,毕业生在上海市就业的比例超七成。毕业生就业地域以华东地区为主,辐射全国,积极面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省份、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就业。2024届本科生中,在上海市就业的占单位就业本科生总人数的70.48%,到华东六省(苏、浙、皖、闽、赣、鲁)就业占14.30%。(图/文 焦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