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招办说备考丨香港中文大学王家彻:实行大类招生 提前批次录取
2025-04-16 17:20:03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郑思雯

  伴随着2025年高考季的到来, 考生们接下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高效复习?如何缓解紧张情绪?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备考?有哪些渠道了解到最新招考政策?

  为帮助广大考生家庭搭建一个权威的高招咨询平台,“招办说备考”栏目邀请到部分高校招生负责人为考生和家长答疑解惑,解读最新招考政策,帮助考生复习备考,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以下带来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王家彻的备考建议:

2025招办说备考丨香港中文大学王家彻:实行大类招生 提前批次录取_fororder_1

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王家彻

  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成立于1963年,是香港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校园占地138.4公顷。

  作为研究型综合大学,港中大现设有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工程、法律、医学、理学和社会科学八个学院及研究院,提供约80个本科主修课程和百多项的研究院课程,涵盖面极为广泛。另设有九所书院,为学生提供全人发展的平台。现在学生约三万多名。大学师生均来自世界各地,多元共融;校友组织遍布全球。

  香港中文大学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办学使命,以“博文约礼”为校训;以灵活学分制、书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为办学特色,宗旨是培育既具专精知识又有处世智慧的人才。作为全国高校团队的一份子,香港中文大学早在1998年就开始招收内地本科生,至今已录取超过6300名内地高考生入读本科课程,一直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培育明日栋梁。

  国际排名跻身前列

  港中大以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享负盛名:在QS世界大学排名创历史新高,上升至全球第36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44位;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亦获佳绩,位列全球第42位、全港第1位。

  在学科排名方面,港中大共有32个学科位列QS世界大学学科全球首50位,更有3个学科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排名中跻身全球十大,分别是教育及教育研究(第3位)、肠胃肝脏科(第3位)及人工智能(第8位)。

  研究称誉

  大学研究项目包罗万象,遍及各个学科。在严格的自我要求下,大学的研究一直保持上乘水准,享誉日隆。港中大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不少港中大学者和研究人员屡获殊荣,而获著名奖项者更不计其数。另外,有五间由中国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能力,完成国家交付的科研重任。

2025招办说备考丨香港中文大学王家彻:实行大类招生 提前批次录取_fororder_截图20250416160257

荣誉及奖项例子

  2025年内地本科生招生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的提前批次在全国31省、市、自治区录取内地本科生。回顾2024年,港中大录取413名内地高考生,较往年增加约100个名额。2025年度内地高考生名额维持约400名。招生名额通过各省、市、自治区的考试院公布;采取大类招生模式,分设人文、理科、工科、商科四个大类;另有“本科入学奖学金类”给予优秀考生填报。港中大预留机动名额,按生源情况在录取时进行扩招。

  招生方式

  香港中文大学获国家教育部列入提前录取批次,通过各省、市、自治区考试院投档录取。高考生不需直接向港中大申請,只需在高考出分后通過本科提前批次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日期请向所属省、市、自治区考试院查询 。

  对考生成绩及单科成绩的要求

  考生统考成绩应该达到本科一批/本科批/特殊类型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由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主修科主要以英语教授,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英语单科须达120分或以上;奖学金类则须达130分或以上。港中大将依据考生的高考实际成绩(不含加分)择优而录,录取以分数优先为原则,没有专业志愿分数级差,不考虑任何优惠加分,不设面试。在高考成绩同分的情况下,则先予录取英语单科成绩较高者。

  大类招生/专业设置

  大学采取大类招生模式,分设人文、理科、工科、商科四个大类,涵盖八个学院,约80个专业。人文类包括文学院、教育学院、法律学院及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理科类为医学院及理学院的专业;工科类为工程学院的专业;商科类为商学院的专业。文史类/历史组考生可选择人文或商科类;理工类/物理组/综合类考生则可选人文、理科、工科或商科其中一类。考生可选择人文、理科、工科或商科类。

  录取后约8月初各学院会提供选课辅导,让新生了解各专业情况。同学可在所属大类中申报心仪专业作为主修,在开学前自行定下主修专业。大学不会分配专业。

  回应社会需求 开设三大全新课程

  2025学年,港中大推出三大全新课程供同学选择:公共人文学、人体运动科学与健康研究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新课程的开设是对社会需求的适切响应,旨在深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引领他们把握未来机遇。此外,大学亦与海外院校合办双学位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升学选择、开阔视野与人脉、提升日后在全球职场的竞争力。

  继续推行全港首创计划及课程 助力全方位人才培养

  香港首个全校性的校企合作教育计划,通过安排大二至大四的同学在跨国及本地企业、初创公司、非牟利机构及政府团体参与为期六至八个月的全职、有薪水、带学分的实习。让学生可以在获取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同时,继续进行课程学习。计划至今已有超过130家企业合作伙伴(覆盖医疗、金融、科技、咨询、快速消费品等产业)参与,提供700多个实习机会,并将扩展至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地区。

  香港中文大学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跨学科双主修课程

  港中大与港中深开办全港独有让学生于两地校园修读的双主修课程。继2023年的跨学科数据分析及X双主修课程顺利招生后,2024年新增的航天科学与地球信息学及X双主修课程亦反响热烈,深受海外及本地学生欢迎。

  进入双主修课程的学生将会在获录取的校园选择修读第一主修,及在指定学术范畴中选读由港中大或港中深开设的课程作为另一主修,并于两地校园上课,让有意投身大湾区发展的学生获得丰富的两地学习和实习体验,兼享两地丰厚的资源和优势。双主修课程涵盖两校多个主修科,全面照顾学生的广泛兴趣。

  教学特色及优势

  1.多元化的学生组合

  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来自本地、内地以及世界各地,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学生组合。现在本科生总共超过17,000多名,研究生约13,000名,还有4,000多名来自超过五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学生。在最近的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最国际化大学排名,港中大位列全球11位。

  2.双语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一直以中、英双语并重为教学原则,实行两文三语教学,为本科生毕业后就业和深造增加竞争力。港中大师资非常优越,校内大部分教师和老师曾在世界各地大学攻读或者任教,大多兼通中、英两种语文。主修科主要以英文授课。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程的授课语言选择专修课程。

  3.灵活学分制

  学生按照个人情况及兴趣,订制选修进度。修满所需的学分并且符合主修课程及其他毕业规定,可获学士学位。一般课程要求学生修满123个学分,包括学院的主修课程和跨学院的副修/选修课程。学校除了培养学生在本科或专业学科的知识理论和应用以外,还要求学生修习中英语文、体育、数码素养及计算思维等课程,并特设通识教育,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综合思考能力,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成为出色的领袖人才,贡献社会。

  4.书院制度/全人发展/人才培养特色

  作为香港唯一设有书院制度的大学,港中大将本科生分配到九所书院其中之一,透过不同书院提供的非形式教育、学生宿舍、文娱康乐设施、辅导服务等。现有9所成员书院,包括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逸夫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以及采用全宿共膳的晨兴书院、善衡书院和敬文书院。每所书院各有特色。透过学院及书院对学生进行双轨培养,使学生达至全人发展。港中大更特设通识教育,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综合思考能力,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成为出色的领袖人才,贡献社会。

  实习计划及交流机会

  环宇暑期实习计划

  港中大一向深信正规课程与非形式教育同样重要,自1997年起,大学举办“寰宇暑期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经验及文化交流机会。现在暑期实习计划在全球55个国家有伙伴的关系,让学生有更宽广的空间,获得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开拓国际视野,并加强文化适应力,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海内外交流机会

  现在大学已经跟海内外超过280多所高等学府签订了交换形式的协议,遍布在35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学生能够选择到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非常多,可以自己申请选择交流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学习期间修读的成绩,还可以回到港中大申请交换学分。

  内地本科生毕业意向

  2024年本科毕业的内地生,大部分都选择继续升学:有39.1%留港修读研究院课程,40%到国外深造;就业方面,有6.1%返回内地工作,14.8%留港工作。香港政府为鼓励内地毕业生留港服务,所有内地本科生毕业后可留港24个月,期间不受其他逗留條件限制,可工作或就学。

  填报香港中文大学与其他内地高校会否有冲突?

  港中大在统招中属提前批次录取,考生在填报港中大的同时,亦可填报其它本科批的内地高校。若考生于提前录取时因名额所限未能获得港中大录取,仍有机会在本科批录取时获其它已填报的高校考虑。(图/文 晓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