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现代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源泉。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将其巧妙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不仅需要系统梳理儒家思想中仁爱、礼义、诚信等核心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更要注重道家哲学所倡导的和谐、自然等思想对构建现代价值体系的启示作用。教师应当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与当代社会倡导的友善价值观进行有机衔接,在阐释仁爱思想从《论语》到现代社会演变脉络的过程中,既保持历史纵深感又突显现实指导性,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课堂互动中自然生发。与此同时,道家“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可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生态伦理与人际关系的切入点,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实践,形成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的深度对话。为强化教育效果,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多元化实践,邀请文史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与学术对话,将文化展览、典籍研读、非遗体验等立体化教学形式贯穿于第二课堂,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多维度渗透模式还可延伸至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如在图书馆设立典籍研读区实现经典文本与数字资源的互补,通过文化长廊建设将传统艺术元素融入生活场景,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发互动式学习模块,形成课堂内外联动、线上线下协同的文化育人格局,最终使思政教育在传统文化滋养中实现价值引领与实践转化的双重突破。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高校需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固有模式,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迭代构建更具吸引力的思政教育体系。相较于传统单向灌输方式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局限,互动式教学通过多维路径的探索正显现出独特优势。以案例式教学为例,通过精选承载文化精髓的典型范例,教师可构建从文本阐释到价值转化的教学闭环,如将《论语》中“见贤思齐”的修身智慧与当代青年责任意识培养相结合,或通过春节祭祖习俗的符号解析揭示孝道文化的传承密码,使经典文本在现实语境中获得新生。在此基础上延伸的探究式教学则注重思维能力的纵深培养,通过设置“仁爱思想如何重构现代人际关系”等思辨性命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提出-文献考证-田野调查-理论建构”的研究链条,在《朱子家礼》的仪式解码或传统村落家训整理等具体实践中,完成对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构。而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在于打通认知与践行的通道,当学生身着汉服演练释奠礼时,服饰纹样承载的礼制内涵与仪轨动作传递的尊师理念,共同构成具身化的文化认知场域;若辅以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书院讲学场景或构建三维数字展馆呈现《千里江山图》的笔墨意韵,则能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沉浸式学习生态。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促进知行合一
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实践教学作为知行合一的枢纽环节,需以活化文化传承路径为突破口,将传统节日、民俗技艺等文化载体转化为可感知的教育资源。高校可依托岁时节令构建动态化实践体系,例如以春节为节点组织学生参与春联创作与张贴、鞭炮燃放等仪式性活动时,通过解析“总把新桃换旧符”背后辞旧迎新的精神隐喻,使学生在肢体参与中理解节日符号承载的家国情怀;端午节期间开展龙舟竞渡与粽叶包裹实践时,则可结合《荆楚岁时记》的民俗记载,引导学生从屈子沉江的历史叙事中提炼出爱国主义的精神密码。这种具身化学习模式还可延伸至文化空间场域,通过设计博物馆沉浸式研学路线,让学生在青铜器纹饰解读或古籍修复体验中建立与历史对话的通道,或是借助非遗工坊的戏曲身段教学、茶艺研习等活动,使传统文化基因在技艺传承中实现代际传递。为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的辐射效应,高校需构建“文化实践-社会服务-学术研究”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组织学生赴社区开展节气文化展演时,可将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转化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流动课堂;深入乡村调研古建筑保护现状时,既能完成传统营造技艺的田野记录,也可为村落文化振兴提供智库支持;而针对传统礼仪现代转型的课题研究,则能通过对比《仪礼》典籍与当代成人礼创新案例,推动文化传承模式的学术创新。
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空间叙事与教育功能有机统一,通过物质载体与精神浸润的双向互动构建文化育人生态。高校可依托建筑美学原理重构校园空间格局,如在教学楼中庭设置“六艺”主题浮雕群像时,将礼、乐、射、御、书、数的传统教育理念与当代通识教育目标形成时空对话;于图书馆回廊设计典籍长卷数字屏风,使《四库全书》的文献体系通过光影技术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立体知识图谱。这种空间再造策略还可延伸至细节设计层面:校园步道地砖镌刻《千字文》篆刻印章,学生在日常行走中完成对蒙学经典的碎片化记忆;休憩长椅扶手镶嵌二十四节气铜雕,将农事智慧转化为触觉感知的教学媒介。为激活文化空间的动态维度,高校应建立“固定展陈+流动演绎”的复合传播模式——在保留文化长廊常设展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文物进校园”特展,使青铜器拓片体验与甲骨文临摹工作坊形成联动效应;将传统戏曲展演与现代表演艺术结合,通过昆曲《牡丹亭》的沉浸式环境戏剧演出,让观众在园林实景中体会“游园惊梦”的审美意境。这种文化浸润策略最终应渗透至校园生活全场景:校徽设计中融入玉璧造型象征“以玉比德”的育人理念,学生证扉页印制《大学》开篇语录强化入学教育内涵,甚至食堂餐具纹饰选用《山海经》神兽图案,使传统文化元素在日用而不觉中完成价值传递。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深刻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校园文化环境等路径,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文/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林伟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