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2025-02-14 16:45:46来源: 光明日报

  近日,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覆盖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1434个专业的52.9%,涉及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为什么要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之前相比有哪些新变化?

  涵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要素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现行中职专业教学标准2014年发布,高职专科专业教学标准2012年发布,2019年曾作修订。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2021年,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新增、更名、合并、撤销专业总体幅度高达60%,很多专业的名称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出台新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势在必行。

  “为更好适应时代发展新形势、行业企业新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我们于2021年7月启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订工作。”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

  本次发布的新标准共758项。其中,中职标准223项,高职专科标准471项,职业本科标准64项;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标准52项,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标准292项,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标准414项。

  “新标准主要包括概述、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入学基本要求、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11个要素,涵盖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要素。”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副主任李志宏介绍。

  从体例框架上看,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增加了概述要素,介绍了标准研制的背景,提出贯彻落实标准的有关要求;新增了毕业要求要素,进一步明确了学生毕业要求;将师资队伍单列,进一步强调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系统设计三个层次的专业教学标准

  新标准对接一体化设计的《目录》,系统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三个层次的专业教学标准。打开教育部官网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可以看到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下属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下属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下属的“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三个专业逐层递进,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也紧密结合。

  “对于不同层次的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有机衔接,培养规格逐层递进,课程设置逐级加深,能力素质要求逐步提高,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路径清晰的职业能力进阶‘图谱’,将有力保障产业需求侧与人才供给侧要素的充分对接,提升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黄辉说。

  更加强化实践教学

  实习实训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新标准更加强化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规范。“在校内外进行石质文物、石窟寺及摩崖石刻、壁画彩塑的保护修复等实训,包括单项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生产性实训等。”高职专科专业“石窟寺保护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中,实训标准这样写道。

  本次修订要求中职、高职专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职业本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60%,明确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将工艺改进、产品(服务)设计、技术(服务)创新、技艺展示、专利研发等作为毕业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

  “新标准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的导向,呼应了职业教育法提出的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要求,以充分的实践性教学学时安排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推进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办公室主任张雁平说。

  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要求

  本次修订还有一个特点是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要求。根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民生紧缺领域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

  例如,本次修(制)订了航空智能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标准,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航空制造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智能装备与产线应用、装备与产线智能运维、智能装配、零部件加工等工作的高端技能人才”。此外在现代农业领域,有智慧农业技术等相关专业标准;在民生紧缺领域,包括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标准。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是新标准中的一大亮点。新标准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展实训,建设、配备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等专业教学资源。例如,在“石窟寺保护技术”等专业的教学标准中,明确要求“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转型”。(记者 王轩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