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党建引领特色文化 共筑积极教育生态——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为例
2024-10-10 14:22:41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是引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本文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为例,论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明德文化育人建设,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党爱国热情,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党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共筑积极教育生态。

  一、党建引领,夯实文化育人根基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涵养,凝练培育明德文化育人特色,丰富明德人精神特质的内涵,塑造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明德文化,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导向规范、审美陶冶、传播辐射等功能,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扎实落实学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十育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等实施方案,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课程体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开展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文明单位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在校园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三)深入开展爱国爱校教育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场馆、红色文化、仪式礼仪、重大纪念活动、传统和现代节日、校园传媒、先进典型和优秀文艺作品等功能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用爱国奋斗精神激励鼓舞全校师生。广泛开展“四史”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着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师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二、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文化育人力量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学校党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育人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学校党委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通过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党史宣讲团”宣讲活动、红色经典诵读比赛、“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观影活动、“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依托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广大师生前往照金革命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梁家河、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洛川会议纪念馆、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吴起县革命旧址等地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同时充分利用主题党日活动、党课培训、第二课堂等方式,组织广大师生走进陕西省委党校、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市档案馆等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切实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历史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切实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打造特色品牌,丰富文化育人内涵

  “明德”二字,源自《礼记·大学》中的经典表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秉承这一理念,将“明德、亲民、至善”定为校训,它不仅为学校树立了恒久不变的价值导向和精神灯塔,还深深融入了学校独特的人文情怀与大学精神内核。这一校训不仅界定了学校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定位,还赋予了我们一项历史使命——构建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形象文化为核心的明德文化育人体系。

  学校党委依托校史馆,打造明德文化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校史馆“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把校史馆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团干部培训、学生干部培训等的重要阵地,通过参观校史馆,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学校办学历史、办学成就、办学特色,感受明德精神,传承明德文化,激发爱校荣校情怀。

  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明德文化育人深度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创造性地策划并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彰显明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明德大讲堂、亲青大讲堂、明德青年信仰公开课、明德文化读书班以及“爱我中华”青年大汇聚火车团等。在学校层面,我们已将明德文化育人理念全面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之中,使之贯穿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及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格魅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实施“一院一品、一院一特”的校园文化品牌战略,鼓励并支持各学院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与学校文化相契合的学院文化品牌和形象,共同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举办文艺晚会、文化讲座、运动会、书画摄影展、读书分享会、校园歌手大赛等系列活动,为广大师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营造了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展现了明德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

  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性,多样化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展现形式,创新性地策划并推行具有明德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持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并着力打造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志愿服务行动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精品项目。

  在塑造师生形象方面,依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优秀大学生报告团等,发掘并培育校园内的“明星”人物,树立正面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形象建设工程向序列化、体系化、标准化发展。

  四、聚焦立德树人,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体系,通过举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职业规划讲座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将明德文化育人融入教学(课程)体系,精心打造“学在明德”学风建设品牌,形成“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学风建设工作,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活动建设为依托,着力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打造“学在明德”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班级学风微电影大赛”“21 天晨读打卡”“最美学习笔记评选活动”“学在明德”大型主题征文活动等校级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做“学在明德”的践行者,以真才实学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新使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广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重视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校院两级体育比赛体系,学校重点组织好每年体育文化节,校内体育比赛和全校性专项比赛,各学院组织开展大众化、特色化、趣味性强、安全性高的体育赛事,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年度体育比赛机制。强化体育运动队和体育社团建设,组建校级体育运动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成立学生体育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及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以此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美育工作,提升师生审美素养。学校依托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为全校学生开设了涵盖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瑜伽、戏剧、戏曲、影视、诗词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系列丰富课程。我们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各专业学科中的美育资源,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立常态化美育实践活动机制,通过组织“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德大讲堂”“亲青大讲堂”等主题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艺术节,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素养的平台。此外,还安排了艺术实践工坊体验、博物馆参观、非遗展示传习场所学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注重劳动教育,培养正确劳动观念。学校高度重视劳育工作,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各专业的独特优势,开展“专业+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劳动实践”等教育模式。日常结合“环境美校”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整治、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以及文明寝室建设等劳动活动。此外,结合“三支一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的莲湖区第一中心社区、西留堡村等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强化他们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支持实践教学,培育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修订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实施多元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策略,切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与行业部门、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并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实习质量。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加大对特定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支持力度,深化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为学生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注重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以及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构建集学习、竞赛、创业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此激发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展望美好未来,共筑积极教育生态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将坚守党的全面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强化党建工作,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学校将充分利用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将教育培养与文化熏陶、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文化育人中融入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持续提升师生的道德、人文和科学素质,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学校将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明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倡导阅读经典、学习明德精神,深入研究、探索明德内涵,将明德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广泛传播明德文化,积极创建明德品牌,将“明明德”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办学特色和形象标识,确保这一理念得到切实贯彻和执行。

  此外,学校将把明德文化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与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共同营造师生员工学习和践行明德文化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文史哲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传承、弘扬和创建明德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调动各级各类团学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明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深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校园文化则是教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学校党委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推动校园文化与教育生态的深度融合,共同书写教育事业新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正以开放的姿态、进取的精神,力争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和谐共生的积极教育生态与校园文化环境,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共同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文/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高超)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