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王瑞做客《专业云讲堂》,为广大考生深度解读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业。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王瑞
基本情况
人工智能作为学科是在1956年确立的,存在于研究领域。近年技术上的突破,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9年经教育部审批,人工智能成为新设本科专业。人工智能专业由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发展而来。2020年首都师大获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包括师范、非师范两个方向,是全国首家人工智能师范生培养单位。人工智能专业立足国家人才战略需求,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人工智能领域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包括:
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可以用“厚基础,重专业,强实践,求创新”12个字概括。
科研实力强,学院近年来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课题、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1亿多元。人工智能专业结合了学院科研上的优势,重点发展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与形式化验证三个方向。发挥科研优势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将科研成果引进到教学中,更新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平台起点高:依托本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轻型机器人安全验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精尖项目等资源,为学生提供高层次培养平台和多元化培养途径;为教学和学生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依托这些实验室,形成了“课堂实验教学—课外科研项目实践—学科竞赛”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师资力量优:本专业拥有一支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层次青年人才等教授学者组成的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的优秀师资团队。毕设、研究选题都是前沿热点,为学生的研究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培养方案完善: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专业理论与技术,强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中的应用。课程由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及专业技术、计算机系统基础及程序设计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组成。 具体包括:人工智能原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数据结构、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算法分析与设计、智能机器人、知识工程、大数据处理与信息检索、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创新教育和实验教学实践等。
人才培养
全面实施学业导师制:学生入学后实行导师制,每位学生都有专门的学业导师全程指导,解答专业、学习、规划等各方面的问题。形成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突显“三全育人”。同时把“第一班主任”纳入到协同育人机制中,同时丰富了协同工作的任务内容。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首先,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实践课程比重大,专业必修课程都配备专门的实验课。此外,暑期小学期还会集中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一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基地和平台,实施产教融合、科教协同、以赛促学等措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
注重拔尖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竞赛水平,并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了分层次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立体化培养方案。开展各类科研竞赛及评奖活动,包括本科生科研培育项目、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电子设计、软件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大赛等,促进学生提升专业科研与实践能力。选拔优秀学生到科研院所参加实培、科研深化项目,建立多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2023年“玉兔之眼”团队在“地外天体探测巡视器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专项赛道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实现学校挑战杯奖项历史性的新突破。
发展意义
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意义深远且广泛,主要包括
发展方向
就业方向
当前各行业各领域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毕业生发展口径广,就业前景好。特别是国家在中小学大力推行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师资需求量巨大。多数毕业生在北京知名互联网企业、国企、政府部门等就业。师范生主要在北京市重点中学(超过50%的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由我院培养)、教育管理、教育机构等部门就业,我院连续多年评为就业先进单位。每年有超过35%的毕业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有约10%的学生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
高考祝福
放下紧张与畏惧,带上信心与细致,心无旁骛,笔下生风。高考加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