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个人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教育的持续创新更是引领未来的关键。2023年12月28日,作为教育界一年一度的盛事,2023年度国际在线教育大会汇聚教育界权威专家、学者、企业领袖、知名校长和优秀教师及媒体人士,共同探讨前沿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模式,合力推进教育生态的创新发展。多维度、深层次地探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行业发展提供权威的交流平台。
本次教育大会以“融新聚力 共赢未来”为主题,特邀燕京理工学院副校长吴汶燕做客大会访谈间。专访原文如下:
燕京理工学院副校长 吴汶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2023年国际在线教育年度大会的访谈间,接下来有请吴校介绍下燕京理工学院的基本情况。
吴汶燕: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燕京理工学院吴汶燕。非常高兴通过“融新聚力 共赢未来”国际在线教育大会这个平台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
燕京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燕京理工学院,2016年入选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示范高校。
燕京理工学院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特别以服务京津冀地区发展为目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目前学校设有76个本科专业及29个专科专业,已经形成以工学、管理学为主体,工、管、文、理、经、法、教、艺、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主持人: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贵校如何看待国际化办学?在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方面有哪些举措?在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拓宽师生视野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吴汶燕: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教育国际化。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国内“产学研协同”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双循环格局。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坚持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另一方面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对外人才培养、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提供多样化的国际化课程,让学生享受到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哺育。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学校一是结合自身定位,充分利用全球教育资源,与国外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和交流;二是积极主动组织、承办、协办大型国际化活动、赛事等各种交流活动;三是充分利用整合海外校友资源,让他们成为学校行走的名片。
我校国际大学生时尚设计盛典已经连续举办12届,逐步形成了学校办学品牌,在国内外高校中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12届盛典上,包括国外14个国家68所院校在内的,1400余所院校组织参赛,人数近3万人,参赛作品6万7千余件。盛典期间,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相聚燕京理工学院,共同探讨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
从培养具有国际化的应用型人才出发,学校积极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展多模式多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校已经与国外百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交换生、研究生、预科班、语言研修等多种合作形式。
我们还积极为学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拓学生国际视野。联合国副秘书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到访学校,受聘为国际导师、特聘教授。还有多名学子走出国门,站在世界舞台发声。杨与真同学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赴联合国总部参加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青年论坛;刘炼同学获授中非人口发展会议“中国学生大使”;李丹阳同学受邀在肯尼亚参加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发出代表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倡议,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优秀学生的代表。
主持人:2023年就要成为历史。这一年,在燕京理工学院的大事记里,还有哪些成绩向我们分享?
吴汶燕:主持人“大事记”这个词说的很好,一年总结,大事记代表了我们一年奋斗中的重点和创新。2023年,燕京理工学院的大事记中,有一项是提出创建美好生活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以学生生活区域为基础,通过改善校园软硬件条件,进行了全面打造。
时间有限,我向大家简单列举几个方面。
党建引领方面,我们在学生公寓楼打造“党建+社区”文化阵地,在教学中心区打造“一区、两园、三廊”的党建领航场馆群,让学生更好的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我们的校园景观实现了由“绿化”到“美化”的全新升级。扬帆、沐曦、观棠、溯舟,等等,这些名字是近期由全校师生命名选出的校园新地标名称。今年,学校新建了近17万平方米的教学及配套设施,完成了30项校园升级改造项目,极大改善了校园景观环境。
在学风建设、团学活动方面,一是构建了新型学生社区建设模式,二是团学活动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品牌、日日有活动”。比如“校花海棠”“一院一品”校园品牌活动,“百花齐放”的学生社团活动,“人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都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美好生活社区建设,还表现在全力做到“师生有需求、学校有服务”。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满足了同学们学习需求,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生活创造了条件。现在的燕理校园,已经打造成为宜居、宜学的港湾和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成为师生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社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