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戴湘毅
2022-06-20 09:45:31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戴湘毅_fororder_1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负责人戴湘毅做客《专业云讲堂》,带您深度了解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嘉宾: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戴湘毅

  主题:2022年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简介

  >>历史背景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发源于1954年建设的地理专业。地理学专业一直有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传统,首都师范大学地理专业的教师们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也重视对北京及周边区域的工业、农业资源、林业资源进行调查。其中就涉及到文化、旅游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地理系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旅游相关课程,并在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开展了旅游资源、旅游景区规划、旅游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咨询工作,为后续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旅游理事会宣布旅游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以后,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备受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寻找新的区域增长点,纷纷将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首师大的地理系在1999年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旅游方向)”,正式开展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北京最早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4年的历史。2003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更名为旅游管理专业,2006年取得了硕士学位点,并于2008年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获批旅游管理专业(MTA)学位点,2021年入选为教育部颁布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名单,是北京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培养基地。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戴湘毅_fororder_2

  >>专业发展定位

  社会上很多人对本科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误解,对于这种认识,有几个问题需要阐释清楚:

  首先,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涉及的岗位类型和规模都非常大。除了导游、服务员这些岗位,还有旅游规划、旅游景区运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在线旅游等多种类型的工作。

  其次,中国的旅游教育分为多种层次,比如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旅游高等教育里面又存在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专科等区别。每种类型都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最后一点,根据每个高校在发展水平、区位上的不同,国内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层次和特色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性。

  基于首都师范大学的定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育高端、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同时作为首都高校,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立足北京,主要瞄准京津冀地区与全国对各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通过培养方案的设施,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管理科学和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接受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旅游规划开发的实践训练。

  同时基于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学校也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分析、研究和解决行业问题的技能方法,比如空间分析的ArcGIS软件、社会统计软件、文献信息管理、质性文本分析的软件等。学校目前建有“旅游规划”“旅游信息化”和“旅游企业管理”等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配置了无人机、VR虚拟现实平台,也购置了各种正版软件,能为这些技能方法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旅游管理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都有较大提升,旅游管理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种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获得了包括全国金奖在内的一系列成绩。

  >>本科生导师制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并不仅限于少数尖子生,学校对学生的精英化培养是普适的,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所有在校本科生。根据统计显示,90%以上的旅游管理本科生在学期期间会参加至少一次科研立项或学科竞赛。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从2019年开始,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优势在于,专业的师生比高。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有14名教师,专业每年的本科生招生人数在20人左右,基本能做到一对一指导。

  通过《旅游管理系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建设,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把本科生导师制落到实处,要求指导老师按照研究生的标准来指导本科生。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可以实实在在地参与导师纵向和横向的课题项目,参加每周例会。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经费上也给予支持,比如本科生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对相关费用都会予以报销。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科研立项等方法的实施,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质量很好,进入实习和工作岗位后,能很快上手,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要求。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戴湘毅_fororder_3

  >>专业特色

  第一,人才培养体系完整。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是中国地理学教育和科研方面的重要高校,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第4轮)中,地理学评估结果为B+,位居全国10%-20%之间。在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最新颁布的“2022中国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地理信息科学”获评2022中国六星级专业(6★),入围世界高水平专业、中国顶尖专业行列。依托学院在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方面的师资和学科资源,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基本形成了包括本科、专业硕士(MTA)、学术型硕士、旅游地理博士和成人本专科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完整的旅游人才培养序列在北京,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较为少见。中国高等教育确立了“以本为本”的发展方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当前的这种完整旅游人才培训序列是围绕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为中心的,本科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教育环境和氛围中能得到极大激发。举一个例子,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经常参加一些科研立项和竞赛,常常需要用到五花八门的专业工具和软件,但是有时技能并不能完全从课程中学习到,这时就可以通过向旅游管理专业,或者地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请教。

  第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地理科学是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母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为鲜明的地理特色。在课程体系上,旅游管理专业从空间思维、地理技术和区位特点三个方面入手,打造了“三位一体”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比如,依托学院在“教育部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地学类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借助学院师资,开设了《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与智慧旅游》等相关课程。这些特色课程的设立有助于体现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优势特色,也有助于培养基础扎实、文理融通和技能全面的复合型本科生。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时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空间分析能力,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相关地理技术,同时对区域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丰富多彩的实习机会。延续地理学野外考察的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几乎在每个学期都会进行三天到十几天不等的户外实习考察课程,涉及旅游业认知实习、旅游地质学、旅游景观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实习、旅游企业管理实习等特色内容,实习地点遍布京津冀地区,以及安徽、浙江、江苏等多个省份。

  第四,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旅游规划与目的地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和“旅游信息化”等三个特色教学团队和教研室。旅游管理专业所有师资都具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教师具有海外教育和学习背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学术和科研能力,承担了大量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种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获得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在内的各种科研奖励。这一教学团队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本科生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戴湘毅_fororder_4

  >>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结合学院办学传统和首都区位优势,坚持“培养具有地理学特色的旅游人才”这一定位,持续完善“三位一体,四轮驱动”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和全人培育人才机制。其次,这些年旅游管理专业也根据旅游业国内发展形势,一直对培养方案和计划进行调整。

  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组精准培养。立足旅游管理专业地理特色,结合培养方向,根据在校学生的个人职业兴趣以及专业能力,建立学生培养方向评估体系,并根据评估结果准确界定每个学生的培养方向,实现专业内进行分组培养、定制培养、精准培养的发展目标。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戴湘毅_fororder_5

  第二,导师全程培优。充分发挥旅游管理专业高师生比优势,依托师资队伍优化和建设,面向在校本科大学生,实施导师培优制度。一方面,在完善在岗师资队伍基础上,邀请国内知名旅游企业、优秀毕业生,共同组建本科导师团队,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全方位指导;另一方面,根据专业教师的学术方向和职业优势,对接优先在校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双向选择组建研学团队,构建导师全程互动培养机制。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戴湘毅_fororder_6

  第三,注重实践能力。旅游管理专业面向新时代新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创新的研究与学习。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适度提高文化类通识课程比例,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文化研究能力;同时,结合导师科研课题、相关专业赛事、北京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文旅创新、文旅创业,培养文旅新创客。最近举办的2022年“青创北京”挑战杯竞赛中,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取得了优异成绩。

  第四,打通产学研用。旅游管理专业积极对接国内和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企业,拓展与产业结合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做强做实旅游管理的实验室体系建设,促进旅游管理学科与旅游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后续,旅游管理专业将持续通过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导师选修课程、行业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合作,建立“校内基础实验与校外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五,强化联合办学。旅游管理专业选择了一些国内外的优质旅游管理产学研平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动多维度联合办学。

  第五,强化联合办学。旅游管理专业选择了一些国内外的优质旅游管理产学研平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动多维度联合办学。一方面,进一步与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多层次、多途径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品学兼优的本科生,比如2019年全额资助选送了十余位旅游管理本科生前往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进行短期访学;另一方面,采用在线教育、远程研讨等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旅游学者、旅游专家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另外,通过课程及学分的弹性设置,鼓励学生选择本校、外校旅游管理专业或其它专业的精品课程。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戴湘毅_fororder_7

  >>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过去三年里,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外旅游业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但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五一黄金周、端午节假日等相关报告数据,中国的旅游业展示了强劲的韧性。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变,疫情后旅游业的复苏必然产生巨量的旅游专门人才需求。同时,新冠疫情迫使旅游行业转型发展,文旅融合、智慧旅游和旅游+,这些新的发展趋势,都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提出更高要求。在未来,旅游业的就业不再是停留在简单技能的重复劳动力需求,而要求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优良的旅游专门人才。因此,当前旅游管理教育遇到的一些挑战,也可以说是一次机遇。

  另外,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报告指出,疫情中和疫情后的旅游业呈现一些变化,与以往传统旅游产品不同,非遗活化、户外、露营、亲子研学等产品成为旅游市场的热门选择。作为师范大学办的旅游管理专业,研学旅游、自然教育、营地教育、地理设计等恰恰是我们的强项和优势。专业发展前景如何,关键在于是否契合社会需求,是否为培养的人才找到了合适的赛道,是否为他们准备合适的工具和技能。这是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正在努力的方向。

  >>毕业生就业方向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大型旅游会展企业、旅游规划设计公司、旅游地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者。有些毕业生后来创业,已经成长为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家。

  从近五年的毕业生去向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发展情况总体良好,就业升学率基本实现100%。其中,考研升学率持续增长,2017年为24%,2018年为39%,2019年为40%,2020年高达62.5%。受疫情影响,2021年和2022年出国留学的本科生减少,但对比来看,今年已经开始回升。统计显示,近五年平均考研升学率约为42%。不少学生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东京大学、伦敦国王学院、香港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