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
2022-06-17 17:26:15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做客《专业云讲堂》,为广大考生深度解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主题:深度解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

  嘉宾:乔爱玲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_fororder_1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

  学校背景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创始于1954年,著名教育家傅任敢先生是教育学科的奠基人。目前,教育学院设有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育技术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和若干研究中心,如教育部的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共建的中国教育政策评估与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教科书研究与评价中心;北京市的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中心、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_fororder_2

首都师范大学校园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实力雄厚,教育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六,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等级(即处于全国5%-10%的位次),目前,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共建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学院设有教育学(非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和教育技术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六个硕士授权点;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教育学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同时,教育学科为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

  教育技术学系创立于2002年,招收教育技术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授权点,2018年增设教育技术学(师范)本科专业。2021年教育技术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是北京信息技术人才和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教育技术学专业坚持立足北京,以服务国家、京津冀重大教育发展战略需求和北京市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为目标,以优质学术研究带动专业发展,以前沿的成果支持专业建设。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_fororder_3

教育技术学专业暑假小学期活动

  教育学院现有教授26人,副教授36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6人,博士生导师17人。其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1人,多位教师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万人计划等各项人才计划。2017年11月,教育学院劳凯声教授入选“当代教育名家”榜单。

  专业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教育技术学(师范)和教育技术学两个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学属于文、理交叉学科,培养的学生口径宽,素质全面,发展空间大。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以“学科融合、时空开放、协同创新”为特色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智能化、课程组织活动化、学习方式合作化、学习任务情境化和认知工具多样化的实验教学环境与丰富的支持服务。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_fororder_4

教育学院计算机实验室

  教育技术学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以培养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本专业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应用的优势,在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评价与决策、教育大数据分析、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教育装备技术、教育影视资源制作和远程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_fororder_5

教育学院犀牛创客实验室

  本专业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创新教学方法,拥有“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和研究平台,为全校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注重创新实践和师范技能训练,夯实专业基础,在“强基础、重实践、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支持下,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已培养一批技能完备、创新能力突出的卓越教师和信息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计划

  教育技术学学制四年,共146学分,核心课程主要包括 “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 “教育大数据思维与分析技术” 、“学习科学与技术”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数字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智慧课堂交互设计” 、 “软件编程思维”、“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

  教育技术学(师范)学制四年,共159学分,核心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媒体与应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等。

  专业发展现状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现拥有专业教师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3人,高级实验师3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丰富、梯队结构合理的优质教师队伍,形成了全日制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较完整的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设备先进的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配有“媒体技术实验室”、“犀牛—LATINA创客空间”、“非编与打印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实验室”、“智慧教学设计与实践实验室”、“STEAM教育实验室”等14个实验室,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_fororder_6

教育学院小学期活动学生作品汇报

  就业方向

  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可成为互联网教育及人工智能教育企事业单位研究、设计与应用人员;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资源设计与制作、策划、教学支持与管理人员;物联网相关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培训教学设计师等,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良好。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有超50%的学生出国留学或考研深造,如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继续学习;出国的去向为: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

  本科毕业生多数前往北京市或其他省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工作,也有前往各类企事业单位、网络信息化相关公司,以及北京市或其他省市中小学校工作。如: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寰宇天码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文在线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通州区北关中学、北京史家小学、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实验学校等。部分学生深造后到中国科学技术馆、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开放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第四中学、北京一零一学校、北京第十二中学等单位工作。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_fororder_7

教育学院学生篮球赛

  教育技术学(师范)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北京市中小学,毕业生可在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如信息技术教师、通用技术教师、人工智能教师、STEAM教师以及从事信息化管理的电教人员、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师、教学设计师和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等管理型人才。本专业与北京市多所中小学和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支持学生实践,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第十二中学、中关村中学、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第八十中学、西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等,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获得良好成效。毕业生赴基础教育中小学一线进行教学,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师或劳动技术教师,教育技术学(师范)升学率达到40%。

2022高招进行时【专业云讲堂】专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_fororder_8

教育学院学生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参与服务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