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疏解博士就业“亲高校远企业”之困
2021-12-23 09:55:48来源: 中国教育报责编: 陈晨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江苏制造企业采访时获悉,某大型工程机械公司多年来想招收博士,无奈应者寥寥,而同城的大学却能轻松吸引博士任教。这一局面近来有所改善,但博士愿意留大学、不愿进制造企业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博士宁愿进入高校,也不愿进企业”,不只是哪一家企业所面临的烦恼,而是一种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其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因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不到应有满足,继而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另一方面,博士群体涌向高校,也容易造成就业路径狭窄。从现实来看,这样的现象确实应该加以重视。

  找到改变之道,先要明确博士就业“亲高校远企业”的倾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对此,各方并非没有共识。比如,不少博士生在高校的科研环境中待久了,不容易转变身份;大学生活压力相对小,企业的科研开发压力相对大。此外,当前高校的待遇普遍提升。综合考量之下,高校往往成为一些博士生就业的安稳选择。

  改变上述情况,需要对症下药。比如,高校在博士生培养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强化与相关企业的联合培养,这样既有助于提升博士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让博士增进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有专业人士建议,高校在招收硕士博士生时可以多关注他们的企业经历。这两种方式说到底是强化高校和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减少“学界”和“业界”脱节的情况,真正让博士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选择不用跨越“鸿沟”。

  任何群体的就业选择,薪酬、待遇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博士也不例外。针对这一点,企业有必要更加重视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建设,包括薪酬、上升空间、科研环境等,都应该让博士感受到企业和市场的吸引力。比如,企业要招来博士且留得住,就应该提供一个尊重科研创新规律的氛围,让他们在发挥自己才能的同时,避免被过度“使用”,即处理好短期考核与创新周期之间的关系。这就考验企业自身的治理能力和对创新人才的态度。同时,地方政府在组织引进高层次人才时,也应综合考量企业的需要,而不是完全把重心放在高校上。

  当然,从博士个人角度而言,有必要与时俱进地跳出就业依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要知道,我国当前正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市场和企业对于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与之相应,这也给博士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完全没有必要一味把高校当作首选,乃至唯一选择。在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多尝试到市场、企业中谋求干事创业的舞台,反而可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阵地,让更多的博士愿意在企业挥洒才智,不仅关系到产业升级的进程,更是提升国家科研创新实力的重要一环。面对博士就业“亲高校远企业”的现实,不能只寄望于某一个方面的改变,而是从国家、高校到企业、个人,都应该凝聚改变的共识与行动,真正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地鼓励更多博士敢于走出高校,在企业、市场中建功立业。(作者 朱昌俊 媒体评论员)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