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意见出台,让一向对教育政策高度敏感的家长们喜出望外,同时又有一丝忐忑不安。喜出望外,是因为有望从长期深陷的“教育焦虑症”中解脱出来;忐忑不安,则是对政策能否真正落地、效果能否切实体现仍存在不确定心理。
实际上,“双减”只是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此举孕育的巨大变革——其实质,是对教育观念的全面纠偏、对教育规律的重新认识。这一变革,不仅事关学校、师生、家长,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能否真正成功,既取决于“双减”的后续措施能否紧紧跟上,也取决于社会各界能否形成共识,全力推动教育理念从“以分数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型、重塑。
要驱散“妈妈们的焦虑”,相关部门的监管与引导是关键。长期以来,大量校外培训机构“花式”贩卖焦虑,搅乱教育生态,为教育短视化、功利化推波助澜。新政出台后,只有铁拳出击,严格按照规定,对量大面广的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规范,对变相投放广告、“明补变暗补”等行为坚决治理、堵住漏洞,才能让家长们安下心来。与此同时,要通过改革评价机制、破除“唯分数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等手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理念,并把这样的理念落到实处: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
校外培训热“退烧”之后,学校作为义务教育主阵地能否切实担起责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让家长们不再焦虑的又一关键所在。我们看到,“双减”政策出台后,已经有多地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学校在减少学生课外作业、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等方面积极落实,很多学校也已经在探索中行动起来。这些做法,将促使中小学校在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上下更大功夫,一方面提高必修基础课程的实施质量,一方面将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的学习需求纳入课后服务的内容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孩子走向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家长教育理念的改变、对孩子期望值的调整,也是消除焦虑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应该怎样给孩子以快乐的童年、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素养?这是比一味带着孩子“挤独木桥”更为重要、更值得考虑的问题。而做到这一点,不能靠家长孤军奋战,转变教育观念,全社会每个人都是主体。毕竟,教育必须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作者:张志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