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里面,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树苗一个坑’,在浇水这件事上就很明显,比如说,种一个苗需要浇三盆水,如果你偷懒只浇了两盆水就会发现,这个苗可能第二天就干死了或者长得不好。所以说,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说出这段话的是2020年全国“最美大学生”获评者、上海交通大学2019级研究生刘智卓,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年纪轻轻的他如今已经有了六年的治沙经验。
从10个人到1000人 在沙漠中种出一片绿洲
让刘智卓开启治沙旅程的契机是大一时他需要完成的一门必修课——暑期社会实践。该实践什么?如何开展实践?他开始思索,自己能否为环境事业做出一点小贡献,随即关注到了荒漠化问题。
在搜索资料时他了解到,甘肃省民勤县是我国沙尘暴主要策源地之一,为了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很多人都在为之而努力,展开了一场“拯救民勤”的行动。
了解到这些后,他和同学立刻决定加入到这项工作当中,十个人一道,坐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又经过6小时的汽车颠簸,来到了大漠深处,通过制作麦草方格治理荒漠,没想到这一去,在之后的每年夏天,他们还带领了更多的志愿者来到这个地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直到风沙止步”。
由于资金有限、环境限制,最窘迫的时候,志愿者们曾经十几个人挤在当地居民家的房间打地铺,半夜有的时候热得不行,很多人还会偷偷从房间里跑出来,直接在院子里露天睡,曾经遇到合作方突然将草方格和麦草垛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他们,刘智卓就和同学们选择自己制作草方格,没有治沙工具,他们就挨家挨户去向乡亲们借。
在6年的时间里,刘智卓从十个人的小团队开始干起,逐渐创立绿格公益团,带领更多的人在甘肃、内蒙等地参与治沙,“交大林”开始在大漠扎根。刘智卓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或者一个学校的力量治理沙漠还是有限的,要发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去,才有可能真正做出一些贡献。”因而,招募志愿者的范围也逐渐拓展到更多的高校,并且和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社团开展合作,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沙行动当中,截至今年,绿格公益团招募的志愿者已经超过一千人。
“其实,对于我和很多志愿者来说,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的志愿服务周期不是常态,而是我们跳出原本的生活状态之后,所拥有的独特人生经历。相比之下,值得敬佩的是那些一直在当地治沙的人,他们所面对的是整片沙漠,这片沙漠治不好,他们的家就没了,他们能坚持下来才是真的很宝贵。”
推广技术与治沙齐头并进 助力脱贫攻坚
“交大的学生除了要做苦力之外,也要做一些高附加值的工作。”随着治沙工作的进行,学校老师也开始鼓励刘智卓做更多有意义的工作,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服务地方发展上。于是,肉苁蓉进入了刘智卓的视野。
肉苁蓉是一种高经济附加值的寄生植物,成熟后可以作为中药材出售,而肉苁蓉的寄主梭梭树,恰好是一种固沙利器。这样一来,就能够同时解决扶贫和荒漠化两件事,因而,刘智卓希望能够迅速在民勤县推广肉苁蓉嫁接技术,以经济效益驱动治沙。
2019年,通过不断沟通,刘智卓获得了从事肉苁蓉方面研究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李晓波的支持。同时,李教授还另外邀请到了两名专家一同前往民勤参与指导。
前期的治沙工作让刘智卓与民勤县政府之间已经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因而很多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专家团队到当地后,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召开精准扶贫座谈会,制作嫁接技术指导手册,指导民众提升肉苁蓉嫁接的成活率和产量。
经过努力,治沙扶贫的新模式已经在当地初见成效。刘智卓也凭借突出表现获评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等,绿格公益项目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
把书读好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谈到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读环境专业,刘智卓介绍,早在高中时,他曾参与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培养期间,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施蕴渝学习生物前沿知识。这段经历让他在高中阶段获得了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同时也养成了一种习惯,面对复杂的问题,要努力理解其中的规律,并且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由于在“英才计划”中就深入了解了生物学科,同时又对地理学科感兴趣,高考后选择专业的时候,上海交大的“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吸引了刘智卓的注意。“环境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包罗万象,你既可以去研究材料,也可以研究生物、化学等等,只要能够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目的就可以。正是这种交叉学科的性质吸引了我。”刘智卓说。
多年在西部的治沙经历,让刘智卓了解到很多一线的治沙故事、扶贫故事,看到了很多人为脱贫攻坚、防风治沙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这些也激励他,“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西部的发展。”推广肉苁蓉的经历更是让他切身感受到,科技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一些科研成果确实能够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国家发展,这也坚定了他选择继续做科研的决心。
刘智卓表示,未来会努力继续读博,把书读好,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相信:“有些看过的文章或者知识或许对当下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或开展的实验并没有什么帮助,但是这些东西就好像一个储备库一样,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发挥作用的。”(郭亚丽)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