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今年北理工这个新工科专业冲上热搜
2021-05-27 16:11:3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郑思雯责编:郑思雯

  国际在线消息:2021高考季来袭,家长及考生除了做最后的冲刺外,了解目标院校与特色专业尤为重要,什么样的专业称得上现今报考的热门专业?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新工科专业登上了热搜榜。

  

北京理工大学新工科专业登上热搜榜

  据了解,北理工今年4个新工科专业成功获批开始招收新生,分别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智能感知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智能无人系统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为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北理工依托强势学科基础,新增多个新工科专业。北理工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张瑞做客直播间为大家解密北理工新工科专业特色优势。

  

北理工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张瑞(图为央视新闻截图)

  新工科专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浪潮”,就业前景宽广,现今已经成为报考大热。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工科专业?

  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是以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北理工有哪些新工科专业?

  密码科学与技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密码技术在金融领域和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融合应用,基于在密码算法与协议、人工智能安全、大数据隐私保护、区块链密码应用、抗量子计算密码等方向的特色研究优势,培养掌握密码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毕业的学生能够在密码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密码相关的软件研发与硬件应用、系统设计与分析、信息安全规划管理等工作。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以国防信息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微电子技术前沿发展为基点,全力促进集成电路行业的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培养高层次、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微电子工程专业人才。以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国际微电子领域的知名人才培养平台、技术辐射平台和国际交流与培训基地,坚持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建设并重发展。

  智能感知工程:依托北理工光电学院学科优势,以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实验室和名师团队为支撑,强交叉重融合,以信息技术为主线,侧重光电信息的智能化获取、处理及传输,通过人工智能与仪器科学、光学工程的交叉融合,实现信息的准确、可靠及有效感知、处理和应用,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又能适应未来仪器智能化和感知智能化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领军领导人才。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北理工机电学院依托兵器科学与技术A+学科,拥有朵英贤院士、杨绍卿院士等知名专家为代表的师资队伍,建有机电动态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机动平台设计制造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北京市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等一流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

  人工智能:北理工计算机学院经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年积淀,形成了由黄河燕教授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顺应新工科建设需要,凝练了“人工智能+X”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学科交叉特性,构建了通专融合的核心课程体系;与IBM、百度、华为深度合作,建立了人工智能联合培养基地。全方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引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卓越领军人才,为打造未来的AI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北理工计算机学院依托梅宏院士和王国仁教授牵头的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以IBM Z10大型机为基础建立了数据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教学实践环境;与奥克兰大学合作进行专业共建,建有全英文授课班,可通过在奥克兰大学1年的学习获得北理工与奥克兰的双学位;主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大数据系统架构师、大数据算法设计师、领域大数据分析师。

  智能制造工程:面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领导领军人才,支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培养特色: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导,按照多学科交叉、跨专业融合的思路,开创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课程空间-校企空间-竞赛空间”的项目制课程体系,学生四年期间至少完成2件项目制作品、参加1项创新创业类竞赛,全面提升领导力和创新力。高端师资:院士领衔、长江杰青教授及各级教学名师组成项目制导师团队。

 网络空间安全:依托胡昌振教授牵头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关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网络信息安全国防科技工程中心和软件安全工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实践环境;设立网络攻防特长班,采用差异培养模式,分类培养技术研究型、工程实践型、攻防实战型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图/北京理工大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