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5月23日-29日,科技教育·创享未来——第七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举行。5月25日,平行论坛“迈向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历程回眸与展望研讨会”成功举办。
迈向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历程回眸与展望研讨会现场
当前,站在“互联网+教育”过去十年与未来五年的交汇节点,推动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内生性变量的努力正成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践取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从单要素突破向系统化推进层面迈进。面对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发展进程,如何实现面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信息化创新引领?如何推动“互联网+教育”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支撑等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教学中心联合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共同举办“迈向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历程回眸与展望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导、权威专家、改革先锋区域和学校代表、优秀企业等参与研讨,共同回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成就,共同展望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路径。
迈向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历程回眸与展望研讨会
迈向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历程回眸与展望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主任张艳玲主持。她介绍到,本次研讨会将回顾和还原2010-2020过去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思考和展望2021-2025未来五年迈向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讨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内涵,明晰教育信息化迈向互联网+教育的必然性,研判新发展阶段“互联网+教育”的实践价值和引领方向。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主任 张艳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李芒在致辞中指出,现在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遭遇深度挑战,“互联网+教育“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已呈现生态化、动态化及治理引导发展的新格局。未来我们要规范“互联网+教育”生态科学发展,引领“互联网+教育”实践价值,有效发挥“互联网+教育”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发展的“支撑”与“引领”双重价值。最重要的是,要坚守以人为本、公益性的原则,彰显生命价值,使“互联网+教育”走向科学、理性发展之路,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进程。
现场,李芒还以《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学校》为主题进行演讲,并介绍了阿尔特学校、萨米特公立学校等多所国外创新学校的办学及育人模式。他表示,在教育教学中,技术应用、智能算法不能解决所有教育需求,特别是非智力技能、三观培养等方面,还须主要依靠人文因素推动。我们要重点关注到教育资源分配的矛盾,强调教育的公益属性,提升解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李芒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在致辞中谈到,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生态系统大刀阔斧地重构。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会更加广泛地链接政府、院校、学校、教科研机构,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圈,继续完善教育创新平台机制,发挥引领作用,利用中心“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推动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助力新阶段教育信息化与“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 杨丹
专家引领 高瞻远瞩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作《教育信息化与“互联网+教育”实践回眸与展望》主题发言。李志民从教育信息化的十年历程、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教育的本质属性、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被社会裹挟着的。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支撑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互联网+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李志民认为在线教育本质属性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李志民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汪琼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指数》,旨在确定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可比数据指标体系和收集策略,引导和推动学校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汪琼向在场嘉宾和观众展示了《融合指数》的三个“一级指标”和十个“二级指标”,其中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学校层面的重视度、教学环境的准备度和教学应用的成熟度。汪琼表示,指标定型后可以将数据采集和学校系统结合起来,与学校数字大脑模型建设结合。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汪琼
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副处长田鹏向在场领导与嘉宾介绍了《北京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与“十四五”发展规划设想》。田鹏从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机制、典型案例与重点工程、形式要求与问题分析、“十四五”信息化工作思路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目前北京市教委信息化工作开展的重点方向和举措。他表示,北京教育信息化将围绕“素养为先,融合创新,优质协同,首善引领” 四个核心理念,把信息化作为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举措,将积极完善和落实每一项信息化工作,全面统筹推进,利用新技术破解新问题、开拓新局面。
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副处长 田鹏
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希沃)副总裁魏振水以《e生态,易学习——智慧教学工具常态化应用的思考》为主题进行演讲。魏振水认为,应用工具互联、常态数据互通是信息化的基础;企业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产学研用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常态化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重要遵循;K12阶段教师是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支持对象。
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希沃)副总裁 魏振水
圆桌论坛 思想交汇
围绕活动举办的背景以及计划探究的议题,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主题为《以互联网教育生态助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圆桌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教育企业家共同就该主题进行探讨。
圆桌论坛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李玉顺担任了圆桌论坛主持。他谈到,“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是一场颠覆性意义上的教育变革,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发展及核心素养落地实践带来技术普适赋能的教育实践新境界;互联网教育生态已成为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信息技术面向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场景融合的途径,加速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变革内生性变量是当下价值追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 李玉顺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晓中结合自身从事教育信息化一线的工作经验,谈到互联网促进了教育的变革,互联网促进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这个学习型社会带来了教育的思维体系、行为体系、话语体系的改变,也带来了教育形态的变化——从知识的教育转向智慧的教育。他认为智慧教学在互联网时代是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形态,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课程的教学规律,创设使学生认知可视化、思维可视化、结果可视化的学习环境。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中
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丁书林谈到,人们对现在的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容易将社会信息化与学校教育信息化混淆。现在大量教育信息化只是在传统的平台和资源下,在不断强化我们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教育信息化要走入一个新的空间,实现时间和空间、教学和课程、目标和过程、角色和资源者四方面的重构。还要把老师看成是一种条件性的资源,老师教育技术的能力首先不是技术能力,而是教学的设计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 丁书林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华认为,“互联网+教育”实际上是互联网带来的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新空间中,我们利用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去重构教育。目前的实践活动比较重视互联网技术,弱化互联网思维。他表示,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教育才能谈到所谓的“重构”,目前关于重构的话题中大量讨论的实际上是校内的教育,我们需要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体制内的教育和体制外的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内容纳入到重构教育的考虑范围内。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郑勤华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信息办主任杨清介绍了东城区在促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做法和实践。他谈到,东城区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的“1+7+N”构架。“1”指的是数据大脑,在数据大脑建设中把教育数据全方位汇集和使用,实现数据的数字化、网格化。与之配合的是未来“7项工程”和“N所未来学校建设”。东城区致力于加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数据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发挥教育行政在智慧教育中的先导作用。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信息办主任 杨清
洋葱学院CEO杨临风谈到,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意味着变革,变革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变革、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变革。一旦涉及到变革,背后会产生出很大的成本——除了硬件成本还有非常大的隐性成本。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点要围绕学生,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信息化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升级。同时,政府也要有统筹管控机制,使信息技术设备成为社会可信赖的、学生能自主学习的设备。
洋葱学院CEO 杨临风
李玉顺最后总结道,通过五位嘉宾深入教育的实践和反思,能够感受到迈向互联网信息化的前瞻进程,一方面是当前重构性的进程在加速,另一方面是这种重构正在赋能技术新的力量,为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提升助力。未来的5年、15年,教育信息化面向互联网深度发展会加速服务于提升国家、省市、学校层面的治理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教师常态的教学实践。
嘉宾合影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