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已成为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号工程”。学校落实“双减”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后作业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事实上,这三大核心任务构成了学校在“双减”背景下的整体育人体系。其中,就其根本性、深层次和长远性考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课堂教学是落实“双减”的“压舱石”。
然而,自“双减”文件发布以来,各学校普遍把作业问题和课后服务问题作为学校首先突破和落实的“硬指标”。这不仅导致学校课堂教学工作难有实质性突破,更会导致教师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研究。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这段短短的表述,“教学”一词竟被4次提及,足见课堂教学之于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地位。而更深的意蕴还在于,学校在部署落实“双减”任务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一“源头”要素和“关键”环节,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那么究竟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呢?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严禁主学科校外培训的双重要求下,广大家长最大的担忧是:自己的孩子仅仅依托学校课堂里的学习能“吃饱吃好”吗?而广大教师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课堂教学究竟如何做到“应教尽教”和确保学生“学足学好”呢?应教什么?又如何做到尽教?究竟如何让学生学足?又如何实现学好?这里就有“量”与“质”的问题,以及“效率”与“品质”的问题。
许多家长和教师往往信奉这样的逻辑:课堂教学是确保学生升学考试获得高分的命脉,只有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题海训练和重复的题型训练,才能使学生获得更高分数。因此,通过打造以“当堂清”为目标追求,以大容量、快节奏的强化训练,实现“目标不留尾巴,内容没有欠账”的“高效课堂”就可以破解这些问题。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课堂不免是片面化、简单化、短视化、功利化的翻云覆雨,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相反,如果深陷于这样的课堂,终将扭曲和异化课堂教学应有的育人之义,也将背离通过“双减”实现提升育人水平的根本宗旨;教学论中也没有哪个观点和理论支持这样的课堂。撇开学生终身发展不谈,仅就学生升学来说,考试命题改革的方向已经越发鲜明地指向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这一立意正以不可逆转之势阔步前行。依然迷恋和沉醉于以大强度的题海训练和重复的题型训练(当然,这又直接导致学生承受过重的作业负担)来提高考试分数的做法——即使不是徒劳的妄行,也是天真的空想。
越是面对“双减”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突出挑战,我们越不能背离教育教学之于落实“双减”的根本宗旨,越要坚守一颗初心:要通过课堂教学,旗帜鲜明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毫不动摇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试想: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坚守这样的初心使命,那么“双减”的目标又何以实现?为此,我们要让课堂教学回归育人的本质和本位的轨道,塑造“高品质”的课堂文化,从而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学习生活。
这就需要彰显教师育人境界与课程文化精神的高尚。一方面,教师要以德育德,以爱育爱,以心育心,从而为学生传递理想信念之火,点燃道德智慧之灯,照亮生命前行之路;另一方面,教师不应紧紧抱着知识本位,仅仅锚定分数指标,一味追求让学生高效熟练地掌握知识技能,而要深入挖掘课程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汲取领悟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真善美的光辉,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动力之源和健康成长的精神之钙。
这就需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与学习活动机制的本真。一方面,教师要遵循“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的动态统一,当学生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要给予适切的启发、激励、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逻辑,对课程内容进行与之呼应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调控,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基于课程文本和教师调控进行科学的认知,从而使课程内容被学生所理解并创生新的文化。
这就需要确保课程育人目标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丰厚。一方面,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分解为一个个可落实的具体指标,并建构一个整体性的目标体系,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一个个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富于启发和挑战的、内涵丰富的“高层次”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个深刻而完满的问题解决的学习历程。
这就需要追求教学结构设计与教学策略选择的灵动。一方面,教师要依托鲜活的“问题”,架构以课程内容为主体的教学结构,而不是设计固化的、统一的模式流程;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问题以及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情境,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从而使“问题展开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彼此呼应,并实现“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相辅相成。
“双减”再一次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吹响了号角。试想:如果忽略课堂教学这块“压舱石”的功能,如果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得以实质性提高,“双减”——这艘满载万千学生健康成长使命的大船又何以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呢?(作者 李铁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