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双减”政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然而,社会中有担心“双减”的实施会带来教育质量下滑的声音。其实,“双减”正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之举。因为,“双减”正是通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生态,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效缓解社会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因此,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就是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在“双减”政策后,学校再次面临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在众多的教学实践中,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正成为一种可以推广的学习方法。
“双减”是要求有效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那么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减少做没有实际意义的作业与习题。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的核心设计理念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倡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通过协作学习方式,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因采用整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倡导将其迁移应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同时兼顾了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协作与合作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范式,具有助力课堂提质增效的优势。
首先,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是一种协作的深度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特别注重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达成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如深圳麓城外国语小学牵头粤港澳地区学校开展“我为湾区建座桥”项目,让学生们从一个主题入手,到不同选题设计不同的桥梁,学生在交流、协作、分享、评价中得到了全面发展。
其次,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是一种跨界的创新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强调跨界实践,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做探究,像数学家一样做测量,像工程师一样做设计,共同开发创新型产品。“双减”作为依托教育目标改革的小切口,打破了原有的教育生态平衡。要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基于STEAM教育实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改革等,形成教育新生态。相对于独立、断层式的课程体系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STEAM教育的跨学科特征真正回应了“育人”的本质,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STEAM教育对学生创新素养的正向影响。如惠州仲恺实验学校的校本科学课程,以“智能苗圃”项目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数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探究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条件。在课程实施中,学生既掌握了植物生长条件相关的科学知识,又习得了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技能,更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得到了劳动意识的养成和身体的锻炼。
“双减”后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提质增效,因而学校的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转向”: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做假设性的练习题转向做解决现实世界和社会发展的真实问题的项目化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单学科的学习转向跨学科的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的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化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 吴鹏泽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跨学科教学专委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