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小麦育种学术活动 为什么会这么“热”
2021-12-14 16:13:52来源: 光明日报责编: 陈晨

  日前,主题为“小麦族植物基因组及分子育种研究”的第六届黄河国际论坛在河南郑州开幕,该论坛旨在讨论如何进行高水平小麦育种。短短6小时,吸引21.55万人在线,且互动热烈,饱受好评。

  一场学术活动为何引发如此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记者在采访中的感受是,学术论坛“高热”,参会专家的影响力和科研实力很关键,有着能让参会者有所提高的合理议题设置也很重要。

  6位国内院士、8位国外专家和来自10个省份的30多位从事小麦遗传改良、分子育种、植物病理和小麦栽培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中。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参与。

  《土传小麦病毒:从田间调查到实验室研究,再到田间防控》《本世纪我国小麦育种的主要进展及面临的挑战》……来自国内外的数位院士和学者同台发言,与会专家现场互动解答问题。

  青年学者殷贵鸿体会颇深。2017年8月,主题为“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峰会”的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举办,殷贵鸿在会上得到院士们的当面指导。殷贵鸿团队自此有了“加速度”,三年三个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通过审定。这样的速度在业内非常少见。

  “对于科研而言,少走弯路就可以节省培育时间。院士和国内专家们的指导,让我们青年学者少走科研弯路。”殷贵鸿说。

  论坛举办六年来,参与者达十万人次,数位青年学者因此走上了科研的“快车道”。

  “小麦的难题是世界的,黄河国际论坛也应该是国际层次的,一定要用国际化视野来解决全球化小麦科技难题。”本届黄河国际论坛组委会负责人说,“国际化、学术化、专业化、连续性、创新性、持久性是黄河国际论坛的几大特点。”

  黄河国际论坛发端于201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首席科学家程顺和提议,经中国工程院批准,呈现出小规模、短报告、长讨论、高水平等特点,现已列入中国工程院学部院士学术活动。

  “希望中国工程院在重大战略咨询、重大决策及项目论证、顶尖人才培养、一流创新生态打造等方面,为河南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希望各位院士、专家为河南发展多谋良策,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大动能。”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在第六届黄河国际论坛上说。

  研究小麦茎基腐病的国内高校青年教师阳霞表示:“这样的学术活动,是我们了解行业科研前沿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与国际、国内顶尖团队沟通的一个渠道,每一次参加都会有新的收获。”(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