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热浪奔涌在古老中原的土地上,“精忠贯古今·红魂润华年”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河南安阳,开展为期7天的追寻民族精神根脉的实践调研。明德青年们从岳飞故里的浩然正气,到太行山东麓红旗渠畔的奋斗史诗,从乡村振兴示范村到科技企业前沿,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行动阐释青春担当,深刻体悟“精忠报国”在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溯源英雄精神:在岳飞故里触摸“精忠报国”的基因密码
怀着崇敬之心,实践队走进了岳飞纪念馆——一座承载民族记忆的殿堂。它所珍藏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方碑刻,都是英雄史诗的无声见证。队员们跟随讲解员,从“还我河山”石刻到《满江红》手书,从岳母刺字的塑像到四次北伐的沙盘推演,沉浸式感受这位民族英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家国情怀。
“传承‘精忠报国’绝非口号。”实践队队长董愉晴在纪念馆中深受触动,“它意味着将‘尽忠’二字化作攻克学业难关的韧劲,将‘清廉’风骨融入日常为人的本分,让英雄精神真正在青春血脉中扎根生长。”“是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精忠报国’的精神转化为攻克学业难题的韧劲。”队员陈诗博在纪念馆中也有感而发。
解码奋斗密码:红旗渠畔感悟“人工天河”的当代回响
带着岳飞精神的感召,实践队又辗转至林州市,在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寻找时代回响。在这里,曾经贫瘠的庙荒村,依托红旗渠穿村而过的宝贵资源,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38家精品民宿、56户改造民居如珍珠散落,年接待游客能力近800人,年收入突破800万元,带动120余户村民家门口就业。昔日荒山沟壑,蝶变为充满活力的富美家园。
在村干部的介绍与引导下,队伍还有幸拜访一位参与过红旗渠修建的古稀老人。当他讲述当年林县人民仅凭“一锤、一钎、一双手”,在万仞绝壁间开凿“人工天河”的壮举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十六字箴言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血肉铸就的丰碑。老人的讲述让队员彭亮亮感慨:“红旗渠精神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刻在太行山石上的血汗印记。”
对话未来科技:在创新一线书写“科技报国”的青春答卷
为从历史深处汲取力量,实践队也将目光投向时代前沿——新石器与轻舟智航两家科技企业。展墙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牌匾,无声诉说着荣誉背后无数日夜的攻坚。当安防车精准巡逻、物流车灵活配送、自动驾驶巴士平稳穿梭的场景真实展现在眼前,“传感器融合”“算法决策”等课本名词瞬间化为可触可感的生产力。
“无人车灵巧避障、巴士精确停靠,这一刻,冰冷的公式被赋予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温度。”来自人工智能专业的队员陈月颖感慨。同时,此次参观,也让青年学子们深刻领悟,把个人理想融入科技强国的宏图,在自动驾驶与智能无人车的广阔天地挥洒汗水,正是新时代“精忠报国”的壮丽注脚。
从历史到现实,从乡村到科技,实践队员们触摸到了中国精神的立体坐标,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这“精忠”之魂、“红魂”之脉,必将在新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化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奔涌向前。(消息来源:西安明德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