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游戏与可持续发展:2022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与教育”国际会议
来源: 咸宁日报  |   2022-10-08 17:37:36

  在这个充满巨变与挑战的时代,一场重新连接儿童与自然的运动正在全球兴起。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因远离大自然而使感官变得迟钝,如何让他们在自然游戏中收获惊奇之心的同时获得最佳发展,是许多学者、教师思考的问题。为了参与这场全球讨论,2022年8月6日至8月8日,“北京学前教育协会自然与森林教育专委会”以及“英国早期教育学苑”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与教育”国际会议(Nature-Based Early Years Education and Ca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该会议围绕“自然游戏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对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教育宏观视野、环境实践、课程实践以及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会议参与人数超3000人,累计观看次数超一万,最高在线人次超5000。这样的数字说明,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教育实践正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了记录这场盛会、进一步传播那些极具引领性的声音,我们对会议内容作如下综述。

“自然游戏与可持续发展:2022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与教育”国际会议

  一、什么是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教育?

  相较于“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教育”并非一个被中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熟知的名词。它关于自然中的教育有许多术语当中的一个。其他术语还包括: “森林教育”(Forest Education)、“森林学校” (Forest School)、“森林幼儿园” (Forest kindergarten, Waldkindergarten)、“灌木丛幼儿园”(Bush Kindergarten)等。它们大多是在不同文化中产生的约定俗成的称谓。由于各国实践方式的差异,这些称谓的内涵与外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中国本土的实践中,“自然教育”囊括了从野外营地到自然学校的各类自然中的学习,组织形式远远超过幼儿教育的范畴。因此,为幼儿园环境下连接儿童与自然的工作寻找一个专门的术语非常必要。

  “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教育”一词产生于北美地区的早期保育与教育领域。相对于欧洲和英国幼儿教育中常用的“森林幼儿园”、“森林学校”等,这一概念更能凸显自然在所有幼儿园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试图把自然条件优渥的幼儿园与“普通幼儿园”区别开来。《围墙外幼儿园》、《建立一个以自然为基础的幼儿园》等书的作者雷切尔·拉里莫尔(Rachel Larimore)博士就着重强调了这一概念如何融合两个不同的学科:儿童早期教育和环境教育。拉里莫尔博士指出,基于自然的早期教育是一种以体验“与自然一起学习”为教与学的核心的方法,自然世界本质上变成了早期教育中的另一个老师、另一个灵感和工具。如果把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教育比喻成一棵树的话,幼儿教育和环境教育是树根——它们二者是方法和哲学根源,“与自然一起学习”是树冠,教学实践是滋养这颗树成长的雨水,幼儿园的管理则是阳光。这样一个比喻清楚地呈现了“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教育”的图景,有助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理解自然世界与幼儿园日常工作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本次会议中,来自美国哈姆莱大学的帕蒂· 波恩博士还使用了“自然游戏”的术语。自然游戏是在自然的户外环境中自由游戏,它是在相对来说没有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空间里发生的以儿童为中心、相对无组织的游戏。这一概念也被加拿大的许多早期教育研究者所使用。

“自然游戏与可持续发展:2022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与教育”国际会议

  二、为什么幼儿园实践应该基于自然?

  本次会议总览、环境和课程板块的多位主讲人都或多或少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声音来自理查德·洛夫先生。他从自己童年的回忆开始,谈到了的一片树林如何让儿时的他找到比日常生活更大的东西,如何给他一种平静的感觉。新冠疫情期间,自然重新回到许多城市、回到许多人的作息时间表当中。事实上,将儿童与大自然的其他生命联系起来一直都是“新自然运动”振臂高呼的内容。这不仅是为儿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认知发展着想,更是“接触自然的人权”的必然要求。洛夫先生通过在海底与章鱼眼神接触的瞬间、把心放在小狗杰克身上的男孩等案例和故事,说明了我们和周围环境与生命之间存在的一种粘合与亲密关系。与物理的栖息地不同,这种关系是我们的“心的栖息地”。因此,我们的时代要求我们采用一种既包含生存、又包含欢乐的“互惠原则”来修复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在讲座的最后,洛夫先生极富哲思地说道,“为了每一元我们在课堂技术上花的钱,我们至少会花另一元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与另一种动物、植物或人深入联系。为了每一个我们忍受孤独的日子,我们要花同样长的日子与周围的生命交流,直到孤独消失。”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黄向教授在在理查德·洛夫的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解释了“自然缺失症”的含义及其带来的健康风险,还说明了接触自然为儿童的健康和整体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念丽教授以“学前自然教育铸就幼儿闪光的灵魂”为题,分析了学前自然教育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理论基础可回溯到卢梭关于“遵循自然的指引”和“顺应儿童的天性”以及杜威关于生活的教育方法。周教授通过定义“闪光的灵魂”—— 爱与同情、快乐幸福、满了智慧、坦然无惧的接受生活的挑战、敏锐的感知事宜的反应,解释了学前自然教育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意义。此外,周教授还辨析了三个学前自然教育实践过程中常出现的误区,通过阐述“自然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常见客体来诠释“学前自然教育”的内涵和定义,并提出了学前教育工作者实施自然教育的三个境界。

  道禾教育的创始人曾国俊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梳理了来自中国的教育智慧,揭示了古诗词所反映出来的、自然中的经验对儿童抽象思考能力的益处。曾先生指出,无用之大用。来自文学的例证虽然不同于科学,但其精神高度绝不亚于后者。在回顾了中国教育的一百年后,曾先生认为“教育这条路必须要用自然来做滋养、来补充”。儿童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所内化的美学或思想,是他们好奇、好问、好学的动力,是科学产生的根本。因此,透过与自然的共好、跟自然的相处之道,以自然为师来促进儿童的适性发展,是早期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议题。曾先生进而从知止、知时、知常、知道、明白五个方面分析了基于自然的幼儿教育的实施要点。

“自然游戏与可持续发展:2022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与教育”国际会议

  三、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幼儿园环境

  会议的第二大板块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早期保育与教育——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儿童视角三个的主旨演讲,以及四所扎根本土的中国自然幼儿园环境创设案例共赏,以理论结合案例图文、视频的方式让大家真实感受到“自然+早期保育与教育”的实景,见证中国自然幼儿园的本土环境探索历程。

  桑黛拉·邓肯博士通过勾起观众的童年回忆引入“愉悦感”在儿童学习与生活的空间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我们的幼儿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愉悦吗”的问题。邓肯博士指出,美与情感交织,而情绪与认知有关。因此,为了启发孩子的终身学习,我们必须把情感和愉悦融入童年环境。我们需要为幼儿设计“五星级”的幼儿园环境、教室环境,为儿童提供空间,赋能他们而不是剥夺他们。实现这种“五星级”环境不仅需要自然,还需要一种设计教室的全新视角,即基于儿童在环境中的移动方式而不是功能进行设计。让教室的布置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运动需求,让儿童在教室里充分享受愉悦。

  高健先生通过大量的案例诠释了“基于自然的幼儿园户外设计及生态营造实践”的理论与实践。高健老师在分享中提议大家主抓两点:第一个是可以体验和感知的自然环境,另一个是可以让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共创和共享的人文环境。在户外设计的过程中,则要遵循“参与式”和“可持续”的理念,不断去考虑“设计是不是心脑手并用”,“设计是不是能和自然产生一种深度联结”,最终倡导“使用即维护,维护即教育”,通过“生态八字-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达到真正以孩子为本的生态设计。

  其实,无论是“愉悦感”还是“参与式共创”,其基本原则都是黄向教授所指出的构建“儿童想要的自然”。黄教授从儿童为什么要接触自然、儿童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自然、如何营造儿童想要的自然三个角度进一步进行了解释。儿童想要的自然是“能用”的自然,具有功能可见性的自然。这样的自然可以作为一个感官机会丰富的教室,儿童通过某种中介在其中体验和探索,享受游戏的快乐。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家,抱持儿童对私密空间的心理需求。还可以是一个梦幻乐园,满足儿童对童话世界的向往。对于如何营造这样的环境,黄向教授提出“自然获得感”的概念,让儿童不仅从客观上直接接触自然,更能从主观上获得接触自然所带来的幸福感。

  主旨分享结束后,北京学前教育协会自然与森林教育专委会马琳琳和英国早期教育国际学苑陈欢博士共同主持了圆桌讨论,主题是“扎根本土的中国自然幼儿园环境创设”。与会幼儿园包括:北戴河阿那亚道禾幼儿园、北京中国科学院第四幼儿园、柳州育柏森林幼儿园和挪威Flekkenga森林农场幼儿园。

  在本次圆桌讨论中,来自阿那亚道禾幼儿园的创始人曾国俊先生认为环境创设要讲“精神与形式”,不应该隔离每一个不同的生活学习区,应该把空间留给孩子。同时利用自然中的二十四节气,去调整幼儿园的空间布局,要有留白,要让孩子们的眼睛飞跃围墙,剪掉人工,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带给孩子更多创造力和想象力。

  来自中科院第四幼儿园的刘双美园长则通过落叶堆带给孩子们的真实喜悦以及菜园安抚孩子们的情绪出发,提出幼儿园一定是“亲自然”、“乐探究”、“喜创造“和”善合作“的,在大自然中教育无痕,贵在有心。

  来自广西柳州育柏森林幼儿园的杨艺瑛老师,则用朴门永续的概念,讲述了如何将后山森林改为孩子们户外教室的过程。核心要点是顺其自然,借势造势,不破坏园本的生态环境,也不打乱原有自然条件,让所有元素与自然融为一体,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来自北欧营地教育协会的副主席宇云老师,则通过挪威农场幼儿园的整体案例,讲到北欧幼儿园的特点是去人工装饰的,即使是要设计,也是和可持续的生活材料在一起。最后宇云老师提出"自然学校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教育方式“。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基于自然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如众多专家和实践者所言,需要的不是众多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可以让孩子充满好奇和专注的地方,是有情感在的地方,这样孩子们才能做最感兴趣和最擅长的事情,并能从中感到愉悦和幸福,这也是早期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

“自然游戏与可持续发展:2022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与教育”国际会议

  四、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幼儿园课程

  自然不仅是人类心灵疗愈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滋养幼儿惊奇之心的不二选择。让自然进入幼儿园,不仅仅需要亲自然的环境,更要求教师支持幼儿在自然中成长、“和自然一起学习”,巧用大自然母亲的力量让幼儿实现各领域整体发展、最佳发展。

  就身体的发展而言,《平衡和赤脚:不受限制的户外游戏如何使孩子强壮、自信和有能力》的作者安吉拉 · 汉斯科姆基于其儿科职能治疗师的背景谈到了缺失自然如何造成当代儿童感官失调、运动能力下降、协调能力低、难以集中注意力以及焦虑上升等问题。在自然中度过时间能够锻炼幼儿的前庭系统和本体觉。通过累到“上气不接下气”的运动,他们能够获得终极的感官体验,从而促进身体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天然的环境,提供对幼儿而言有意义的“真正的”体验。

  “将基于自然的学习作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克莱尔·沃登博士所传达的核心思想。沃登博士是《自然幼儿园和森林学校自然主义学习的探索》一书的作者,她以儿童语言和读写领域的典型探索方法——涂鸦为例,解释了如何利用室内、室外和园外空间来为儿童提供赋能的环境,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视为交流者,还有自然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沃登博士认为,互动、环境和经验的组合能够共同为儿童提供奇妙的、马赛克式的经验,从而增加他们交流的丰富程度。基于自然的体验由于其多样性、复杂性和可供性,让儿童为了交流而写作、为了学习而写作,而不是“学习写作”。沃登博士还介绍了在室内外如何创造这样的机会,展示了有目的的、灵活的经验和空间。

  莫妮卡·维德尔-卢宾斯基是美国东部地区森林和自然学校协会执行董事,她介绍了早期教育中的正念实践,及其对儿童情感健康、学业成就、社会交往的益处。在强调正念的早期教育中,教师和幼儿都能“慢下来”,有更多的时间去感知、体验、反思、调节。除了个人层面的益处,自然中的正念实践还能发展幼儿的个人生态认同,让他们与自然环境形成基于地方的联系。为了支持儿童获得正念的力量,莫妮卡提出日常感恩练习、了解身心联系的力量、滋养惊奇感、引导想象、呼吸、瑜伽和冥想、静坐点等建议。

  自然还是一个帮助儿童学习数学、科学的最佳场所,美国哈姆莱大学的帕蒂· 波恩博士就系统分析了在早期自然游戏中学习STEM的方法。波恩博士指出,在大自然中自由游戏对幼儿大脑前额皮质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能够促进儿童执行功能技能,以及逻辑推理、分类、策略和反思等学业发展的基础能力的提升。波恩博士强调了自然游戏中固有的天然STEM思维技能,无论是科学、技术、工程还是数学的机会都能在自然游戏中找到。针对每一个领域的发展,波恩博士都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教学实践建议。总的来说,给儿童时间、空间,问儿童问题、重视自然的STEM参与以及“别挡道”是波恩博士给教师的核心建议。

  最后,在艺术领域,雷切尔·拉里莫尔博士从“和自然一起创造”、“自然作为一个创造之地”、“自然作为一种工具”和“以自然为灵感”四个方面解释了基于自然促进幼儿艺术表达的实践要点。拉里莫尔博士认为,艺术产生于想象力或创造力被用来创造一些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直接体验的东西时,作为创造性表达的艺术对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儿童对深刻情感的体会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它不应该被当作是一种“额外”,而应该成为早期教育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

  通过国外五位专家的分享,可以看出基于自然的教育模式下的课程并非指向单一课程领域的传授和影响,在大自然中,儿童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和材料促进其全领域发展。接下来,会议通过五所中国幼儿园的浸入式课程案例证实了这一点,同时给与参会者实践的模式和方向。

  北京芭学园创始人李跃儿老师通过课程案例”夏季水利工程“,提出在非自然环境下做自然教育课程的核心在于关注儿童本身的“自然属性”,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将自然带给孩子们。因此,“夏季水利工程“的案例中,通过儿童的探究,以”每年研究一条河”作为线索,帮助儿童通过基于自然的探究性课程,促进在大脑发展、基础能力、自然认知和运作、创造和想想,以及从无到有的实践实施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实践“森林幼儿园”模式,需要打破固有教学空间,来自北京天下溪青蓝森林园的创始人郝冰老师,提出了“四间教室”的概念:幼儿园外的小树林,户外空间、农场和孩子们的教室;同时提出了森林幼儿园的课程支柱,包含自然、生活和艺术。郝冰老师认为,这三种力量帮助儿童获得极强的内驱力、合作精神、喜悦和极强的力量感。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大多数幼儿园没有机会创设好的自然环境,那么幼儿园就会想办法芭自然带给儿童。就如同深圳龙华二幼的祝婕园长分享的案例“种子博物馆”,通过问题生发路径,产生问题、开始行动、加强探索、共创成果以及享受和延伸成果等系统路径,呈现了如何进行自然探究主题课程,以及由此带给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来自广东新向阳集团的创始人胡嫡老师,则讲述了通过朴门永续的概念来进行森林幼儿园课程探索和实践。”照顾地球、关爱人类、回馈盈余“的三大朴门主张,在幼儿园中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生活活动和专项活动,一一落地实践,为儿童能够成为负责任的地球公民,提供多方面教学支持。

  最后,来自山西爱思乐知生态幼儿园的创始人王鹏飞和资深骨干教师郝若君,则通过儿童与幼儿园里的大鹅在一年内发生的故事,提出了如何通过”生命共同体“理念,促进课程的可持续。案例中指出基于”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而自然界又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料,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儿童提出的六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解决路径是抛回给孩子来解决,这是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则让孩子们感受到,每当遇到自己想要守护的人或动物时,都会毫不犹豫行动起来!

“自然游戏与可持续发展:2022基于自然的早期保育与教育”国际会议

  五、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培养

  会议的第三大板块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早期保育与教育——人才培养”,通过瑞典林雪平大学户外教育专业教授、北京学前教育协会学前自然与森林教育专委会主任,慧科教育集体慧优才好幼师学院教学副院长以及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研究主管4个主旨演讲,介绍了国内外自然教育师资的多种培养途径和模式,并且指出教育从业者终身学习的发展方向。

  安德斯·什切潘斯基教授提出户外教育是一种社会建构。它是文化,是心灵景观、地理景观、物质景观,也是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他和他的团队多年的实证研究得出:户外教学和户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更好的自信、自我控制和冲动控制能力,更好的创造力、合作能力,从而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另外安德斯教授特别强调户外教育的实施要强调地方感,地方感是1种社会感,1种物理感同时也是1种文化感,要找到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连结。在设计人才培养课程时安德鲁教授介绍了夸美纽斯的教学三角形和多边形理论,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让教师了解根本原因,并拥有教育和学习的技能和工具,这有助于他们减少错误,误解,和在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更有创造力、更积极主动。

  北京学前教育协会学前自然与森林教育专委会朱纯燕主任介绍了在行业协会推动下的城市培训中心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国内第一家学前自然教育领域的行业协会,参编了两大行业团体标准,在后疫情时代,为满足人才就近培养需求,在全国开设城市培训中心,建构地方性人才培养生态圈。同时朱主任介绍了早期教育领域职后自然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方法,从机构对于自然教育人才的岗位需求入手,拆解岗位职责,匹配岗位任务从而提炼出自然教育教师的7大核心能力素质模型。在人才培养路径中提到,需要先让教师学习教学标准化流程(掌握技巧),在流程中解读教学设计的策略(学习知识),在实践中理解行为背后的理念(培养态度),最终养成自然而言的习惯(形成核心素养)。

  慧优才好幼师教学王一副院长从产教融合的概念入手,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要结合本地人才需求,精细化人才培养方向,结合产业资源,形成就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介绍了中国高校自然教育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可以尝试自然教育特色技能课程和自然教育特色方向的独立模块嵌入,也可以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进行自然教育的渗透式嵌入。同时可以设计户外实训、创新创业、学生的技能认证和教师的师资培训的4个培养场景。最终保证职前职后的人才培养一致性,形成人才的培养闭环。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伍珍博士首先介绍了终身学习的概念—终身学习是人们为了个人和职业成就以及提高生活质量而终生进行的有意识的学习,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愿意学习。其次提到终身学习者所具备的特点: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同时介绍了终身学习的人格倾向:有冒险性,有求知欲,可以计划和制定决策,深思熟虑,理智谨慎,将学习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有强烈的内在冬季,并且坚持不畏困难阻碍。如何让自己以及早期教育从业者如何帮助儿童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伍珍博士介绍促进终身学习的课程设计的教学要点:培养自己(学生)自主性、责任感和意向性,设计具备内在激励的学习活动,让学习者之间产生对话与合作,让学习者进行反思。

  综上,本次NBECEC会议带领大家深入走进”基于自然的早期教育“背后的哲学和文化思考,从总览、环境、五大领域课程和人才培养四大模块,深度探讨如何践行”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早期保育和教育“。会议结束后发起的”自然游戏行动“,期待与会者将听到的来自会议的主张、声音和模式化作日常托幼园所的教学实践,真正实现基于自然的高品质早期教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