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近日,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戴湘毅做客《专业云讲堂》,为广大考生深度解读旅游管理专业。
主题:旅游管理专专业解读
嘉宾: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 戴湘毅
专业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背景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发源于1954年建设的地理专业,在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地理系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旅游相关课程,并在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开展旅游资源、景区规划、目的地营销等方面的咨询工作,为后续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98年,地理系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旅游方向)”,正式开展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北京最早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3年的历史。2003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更名为旅游管理专业,2006年取得了硕士学位点,并于2008年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是北京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培养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戴湘毅
专业的特色、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等
大致从三个方面对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介绍:
第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体系完整。依托学院在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方面的师资和学科资源,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基本形成了包括本科、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旅游地理博士和成人本专科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完整的旅游人才培养序列在北京,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较为少见。
第二方面是,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地理科学是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母学科,因此本专业具有较为鲜明的地理特色。在课程体系上,旅游管理专业从空间思维、地理技术和区位特点三个方面入手,打造了“三位一体”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学生在毕业时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空间分析能力,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相关地理技术,同时对区域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较好地理解和认识。另外,延续地理学野外考察的传统,本专业的学生几乎在每个学期都会进行三天到十几天不等的户外实习考察课程,涉及旅游地学、旅游景观、区域旅游规划等课程,实习地点遍布京津冀地区,以及安徽、浙江、江苏等多个省份。
第三方面是,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旅游规划与目的地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和“旅游信息化”等三个特色教学团队和教研室。本专业所有师资都具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教师具有海外教育和学习背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学术和科研能力,承担了大量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种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获得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在内的各种科研奖励。
学生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如何?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师生比高的优势,本专业从2017级开始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开展“一对一”的精英化培养模式。本科生与研究生一样,参与导师的课题,进行定期的组会汇报。“导师制”的实施使得学生较早介入科研工作,融入科研团队,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成果在国内各大赛事屡屡获奖,亦或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另外,旅游管理专业也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目前已经开设了多名双语课程、全英文小学期课程,也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进行合作,开展“2+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
专业的在未来发展意义或者目前市场前景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9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尽管在过去一年里,受新冠疫情影响,旅游业面临一些问题。但“五一”黄金周各地火爆的旅游市场,已经表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韧性。
在最近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多次强调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智慧旅游和旅游+,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优良的旅游专业人才将拥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这对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是一大利好。
毕业生就业、考研、深造情况怎么样?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大型旅游会展企业、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者。
从升学情况来看,不少毕业生前往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悉尼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以2020届毕业生为例,本专业的深造率为62.5%,其中出国留学的比例为25%。
对考生做个祝福和建议
2021年高考刚刚结束,希望全体考生都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和专业!
高考只是人生旅途中一次重要的阶段性考试,我们努力了,尽力了,应该就不会有太多遗憾。在后续的志愿填报中,应该优先考虑学风优良、区位优势明显的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就是这样一所进入“双一流”行列的大学。欢迎报考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图/首都师范大学 文/杨钧喆)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