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布
2021-04-06 10:06:5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责编:郑思雯

  国际在线消息: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根据《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继续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教育频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重磅发布

 一、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符合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综合素质优秀,基础学科拔尖,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报名。

  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须获得以下奖项之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

  二、招生专业及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选考科目要求

  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理论与应用力学、核工程与核技术。

  对于非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仅招收理科学生。

  对于第一、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海南)的考生,选考科目为物理。

  对于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的考生,报考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时,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为化学;报考其它专业时,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不做要求。

  三、报名方式与选拔程序

  (一)报名时间和办法4月8日至30日考生可登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网站,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逾期报名无效。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的强基计划。考生最少应填报1个专业志愿,最多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

  (二)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三)考生确认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核考生须在高考后、出分前,登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报名系统,确认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核,未确认的考生不具备入围资格。确认时间、方式另行通知。考生确认后,无故缺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视情节,向考生所在省份招生考试机构反馈。

  (四)入围高校考核办法对于第一类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须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省份单独划定的相应分数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据高考成绩,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分省招生计划数的5倍确定各省入围考生名单(末位同分同入围)。

  对于第二类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省份单独划定的相应分数线)即可入围。

  (五)高校考核6月29日至30日,举行高校考核(含笔试、综合面试)。

  1. 高校考核成绩折算办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核成绩满分为150分,笔试占100分,综合面试占50分。

  2. 笔试和综合面试方案对于第一类考生:笔试科目为数学、物理,重点考察相关学科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综合面试环节主要结合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和面试表现,重点考察兴趣志向、学科特长和创新潜力。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测试全程录音录像。   

  对于第二类考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依据其学科特长,组织相关专家单独进行考核。

  3. 体质测试考生须在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核时,提交由所在中学加盖公章的体质测试成绩证明。测试项目包括50米跑、坐位体前屈、肺活量测试。体质测试成绩证明将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核的重要参考。

  (六)录取办法1. 综合成绩折算办法考生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占8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核成绩占15%。具体公式为:

  2. 确定录取名单对于第一类考生,根据考生填报志愿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该省份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数,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依据综合成绩进行专业志愿录取。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按单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核成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核笔试总成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核笔试数学成绩、高考数学、理综或物理、语文、外语成绩)分数从高到低确定先后顺序。对达到综合成绩最低录取分数线,但达不到所填报专业志愿要求、且愿意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调剂录取。

  对于第二类考生,综合成绩达到同省份第一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的(所有拟录取考生的最低分数线,不区分专业),予以录取(不占所在省份强基计划招生计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按招生计划审定强基计划拟录取名单,并报各省级招办审核,办理录取手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7月5日前公布录取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本省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本省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学校考核工作方案可能将视本地疫情防控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届时会再进行通知。

  四、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坚守“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坚持“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传统特色,保持适度规模,强化科教结合,重视通过学科交叉培养人才,尊重学生兴趣,完善“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注重基础、强化交叉、突出前沿”的本科课程体系,促进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兼顾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阶段性考核和分流补入办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将设置强基班,实施强基计划的各专业强基班采取30人左右的行政编制,开展小班教学。强基班聘任不同学科方向的优秀人才担任班主任,强基班所在系的系主任担任该专业强基计划主管负责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为每名强基计划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跟踪培养发展情况,定期向学校进行汇报。每学年,按学业表现采取动态管理和淘汰机制,并从全校遴选优秀学生补入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学生的分流与补入,由学校强基计划招生领导小组和学校教学委员会共同决策。

  (二)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积极探索强基计划学生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实施强基计划的各专业与教务处、研究生院协同,梳理各专业学科本硕博阶段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设计,开设各学科本硕衔接基础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并从选课、排课、成绩记录等各环节确保强基计划学生能够顺畅修读研究生课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在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方面优先支持强基计划学生,推广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衔接的培养模式。

  (三)其他激励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为强基计划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条件。

  1. 为所有的强基计划学生提供充足的奖学金;2. 为所有的强基计划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经费;3. 为所有的强基计划学生配备学术水平一流的导师,提供全程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业规划、专业兴趣成长、学术能力拓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4. 为所有的强基计划学生提供在中国科学院相应研究所、国家大科学工程和平台开展实践能力提升的机会;5. 优先推荐强基计划学生申请各类荣誉、奖励;6. 优先推荐强基计划学生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五、其他说明

  (一)关于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已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省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将考生电子化的综合素质档案上传至强基计划报名系统。未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的省份,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本地各中学报考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后,统一上传至强基计划报名系统。

  (二)对于综合素质档案造假或在高校考核中舞弊的考生,将取消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视情节轻重给予3年内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处理。已经入学的,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规定处理取消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取消毕业证、学位证。中学应当对所出具的材料认真核实,出现弄虚作假情形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保留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利。

  (三)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入学后原则上不转专业,本科阶段转专业范围原则上限于本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之内。

  (四)选拔测试期间,考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入围高校考核的家庭经济困难考生可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申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可酌情提供保障性路费和住宿补贴。

  (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强基计划等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培训活动。

  六、监督保障机制

  (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工作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实施本简章的过程中做到招生方案公开、选拔方法公平、录取标准公示。

  (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对录取的学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对不具备入学资格的学生,按教育部相关规定处理。

  (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工作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并接受社会监督。(图文/梁丽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