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全方位”落地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2021-11-15 16:23:43

  最近,在浙江省杭州市公办初中提质强校研讨会上,“双减”成为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研究重点。“‘双减’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布局教育教学,正在成为杭州市各地各校的工作自觉。”杭州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说。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杭州市全面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打造全方位课后服务。全市82.9%的小学生、87.8%的初中生报名参加课后服务。教育部“双减”监测平台调查显示,杭州市97.79%的中小学生、97.94%的家长表示满意。

  课程:一校一策,群团合作

  今年7月,杭州八个城区率先试点开展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启用100个左右暑托点,探索课后服务经验。在此基础上,8月下旬,教育、人社、财政等9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形成“1+X”全市课后服务总模式,各地各学校发挥自身动能,立足特色设计“一校一策”。

  “先把超时的、低效的作业实实在在减下来。”西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升级了区域作业资源库和名师在线平台,探索布置、完成、巩固、辅导一站式的“智慧作业”,试点学校15所、使用师生数3000余人,新学期作业量整体减少约1/4,学生作业正确率提升5%左右,师生满意率达88.6%。

  作业时间少了,拓展学习的时间就多了。西湖区文新小学开发了29个“X”课程,学生在智慧教室里玩编程和航模,在蝴蝶坊进行蝴蝶项目的研究,在室内大厅里跳起了街舞。建德市新安江一小开设了场馆课程、特色课程、校级社团等一系列课后服务。校长郑卫荣介绍说,校史馆、生命体验馆、节水馆、劳动基地、射击房全部开放,原先参加社团才能玩的项目,如今面向了更多学生,“只要班额允许,学生都可以报名,有些课是要秒杀的。”

  为了丰富课程内容,杭州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整合群团资源。杭州市教育局专门发文加强青少年宫与学校合作,24所中小学校完成了签约,开设拓展型课程197门,参加学生数过万。临安区整合辖区资源,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每周都有课程提供。拱墅区制定了套票打卡机制,设置了10条体验路线图,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假日小队活动中开展“双减之旅”。

  保障:护校安园,疏堵行动

  实施课后托管服务后,学生放学交通流易与下班晚高峰交通流叠加,引发道路拥堵。杭州市“双减”工作专班及时研究制定“护校安园”方案,专门设置了课后服务组。

  组内的交警部门、教育部门借助大数据治理,全面排摸接送家长、上放学时间、接送方式等基础数据,分析拥堵成因。公交集团精准优化公交站点,调整时间,开通了600多条“求知专线”,14条线路延长服务,满足学生乘车需求。“原来都是坐着爷爷的电动自行车上下学,刮风下雨特别不方便。有了这专线接送,我爸妈也不担心了。”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学生小彤说。

  在此基础上,各地各校合理制定错时上放学方案,组织教师、家委会代表、志愿者参与“疏堵行动”。全市超过90%的学校设置了“爱心志愿者护学岗”,每天参与护学人数超过1万人次。例如,西湖区三墩镇专门开发了“数字大脑+区域联盟”,线上线下联动响应。线上通过一体化智治“天眼”功能,实时了解到每所学校在上下学高峰时段校门口的交通和人流情况,对于交通拥堵、人流密集的学校门口,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下达指令,指派疏导治理。线下,由镇派出所民警、交警、综治队员、志愿者以及安保人员成立护学岗,对每所学校上下学高峰时段进行现场疏导。

  服务:政策配套,办好实事

  “全市在推进‘双减’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急难愁盼的问题。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入手,把‘双减’这件实事做好。”沈建平说。

  为解决延后托管的问题,萧山区提供了专门的配套服务,每天下午为全体小学生免费提供点心。在萧山区金惠初中记者看到,下午第二节课后,学生就享用起了“课间餐”:酸奶配上手撕面包,或是华夫饼、菠萝包、夹心吐司……变着花样的“暖心甜点”成了每天学习中的小惊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一支监督队伍,随时抽检用餐情况,根据学生和老师的意见调整下一周的课间餐菜单。

  为解决教师负担问题,淳安县专门改造了一批供教师休息的“教师驿站”。寄宿制学校的每位教师分配到一个带卫生间的房间,非寄宿制学校增设教师休息室,配备桌椅、沙发、茶几、书架等功能性设施。全县14所初中在做好学生供餐的同时,为教师提供“暖心晚餐”,解决了270名教师、特别是家有幼儿的女性教师无法及时回家照管家庭的问题。建德市聚焦晚托后山区老师们迟迟不能回家的难点问题,打造“安居计划”,完成偏远小学教师公寓改造约4800平方米,实行宾馆式管理,24小时热水,家电齐全,还设有共享厨房等场所,让教师住得暖心舒心。

  同时,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教学负担,临平区、桐庐县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提升教师工作效率。各校深挖“学校大脑”平台功能,精选题目入系统、作业反馈用扫描、学业分析智能化和班级日志常态化,减少教师工作量,及时掌握新学情。(中国教育报报记者 蒋亦丰)

编辑: 陈晨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