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一流师资建强高校课程
2021-12-13 13:37:39来源: 中国教育报责编: 陈晨

  始自1997年,由武汉大学宁津生院士首倡设立,6位院士、4位教授联合担纲,推出了面向大一新生的基础课“测绘学概论”。这门课一坚持便长达25年,虽年年讲却能年年新,让学生们即使下着暴雨也要去听课,甚至要提前抢座位,选课渠道和旁听生已扩大至校外。近日,这门低调又“豪华”的课程再次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应当说,“座无虚席”“一座难求”“选课秒杀”“抬头率高”“体验感强”,是这些课程受欢迎程度的真实写照;“大气磅礴”“领略知识魅力”“知天下情怀”则是此类课程较高关注度的真正动因。的确,“6位院士同上一门课”使得这门课程成为“最奢侈的本科基础课之一”,也充分彰显了院士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认同,传递出“课比天大”的价值位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也是学生从学校教育中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方面。唯有把课程建好建强,才能真正彰显一所高校的用心与实力,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最坚实的保障。纵使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前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都需要通过好的课程,才能真正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切实在学生学业增值上见到效果。

  那么,课程怎么才能建好建强呢?从教育的最新理解看,教育是获取知识和培养在相关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过程。从教学的本质上讲,大学课程教学应该教什么也就自然比较明晰了。当然,不是要求老师什么都告诉学生,而是所要教的东西一定是这个学科里最为精华的东西。要兼顾并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使概念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概念,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二是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这些概念,不仅应使学生通晓其理论价值,也要懂得应用与转化。而达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就是一流的师资,唯有一流的师资才有这个基本素养和能力,并得以贯通、胜任这样的高标要求。

  事实上,建好建强课程并通过实施教学活动有效传递出去,靠的就是一流师资的倾心与投入。这要求教师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框架下,推进课程、教材、教学团队、教学学术的融合建设,对课堂教学具有发自心底的尊重和敬畏,骨子里有奖掖后进的育人情怀。他们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和带动大学生树立学术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开阔学术视野,培养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融通学习与做人,促进健全人格培养和价值观形成,面向学生、尊重学生、提升学生、发展学生,促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智慧、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全面发展等深度体验。

  同样,此方面也在教育部于2019年10月印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有明确体现和呼应。文件强调“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要明确要求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建设名课、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之所以如此明确强调,在于名师站得高、看得远、有智识,能够系统介绍清楚该领域的前沿何在,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博识与深思的方式去洞察已知世界和应对未来挑战,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潜能活力,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应该说,6位院士的坚守,为高校人才培养树立了标杆典范。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课堂质量革命,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坦白地讲,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往往会耗时较长、见效较慢、奉献较多、回报较少。曾经,一些教师更热衷于申报课题项目奖项,无暇顾及课程教学;一些教师虽身在课堂,但心已远扬。要知道,课堂绝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要学生配合自己演出、完成预设教学设计的地方,而是教师充分重视并站在学生角度设计课程,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兴趣,主动愿意努力挑战为切入点,真正使师生双方构成一个共同在场的精神家园与学习共同体,推行一场教与学互动互促的教学革命。

  基于此,应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多维度考察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成绩与贡献,倡导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践行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对那些教学、育人投入多,成效明显的教师,应通过有效制度不断激发其热心从教的持久动能,让他们有奔头、有甜头。努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一流师资精心打造的课程,既是一流水准、顶尖水平的“匠心之作”,又是春风化雨、细水长流的“滴水漫灌”之果。为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实效,高校则应以细致而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保障体系,让优质课程吸引更多学习者,激发其生命自觉,促进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当然,成为校内外师生心目中的标杆“金课”,仍需以“极致思维”力求课程资源更加完备,把优质课程资源最大程度、更广范围共享共建共用,发挥更富有知识价值的“硬核”力量。(作者 张立迁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