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汉语国际传播能力新路径
2021-06-15 14:16:0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郑思雯

  自2007年开始,“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和文化载体,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语言上的交流互鉴也步入了崭新的阶段,汉语在弘扬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结合文化传播媒介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民心相通”,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汉语国际传播的媒介生态

  《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来华留学人数突破19万人次;到2013年,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到35万余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汉语国际传播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汉语国际传播进入了提升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推进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互鉴,促进“民心相通”,进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必然要求汉语国际传播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进行科学研判与调整,切实提升汉语国际传播的质量,富有成效地提升国家软实力。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语言建设的重要性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然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仍存在教材国别化程度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欠缺等问题,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间语言文化交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战略地位,实现汉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汉语国际传播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汉语国际传播不可或缺。汉语的国际推广与传播,在语言传播方面能起到保护人类语言多样性、延缓语言单一化趋势的作用,于国家本身可以促进汉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语言文化传播过程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互动,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外界现实环境体系,具体来说包括思想文化因素与政治经济因素。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中外交流日益密切。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推广机构,不仅是一个汉语学习平台,还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的责任,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海外文化基地,吸引海外民众关注中国文化。孔子学院作为外界现实环境体系中的传播媒介之一,以汉语作为桥梁,推动文化外交,最终提高了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并促进了全球语言生态的动态平衡发展。

  语言文化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汉语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传播时要注重其普遍性,选择易于被海外大众接受的内容,例如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同时要富有代表性,将本民族文化中最具独特性的元素作为传播内容,吸引受众,激发学习热情。将汉语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话语平台,离不开传播外界环境和自身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外只有加大大众媒介的宣传推广,对内着力提升中华历史文化底蕴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形成和谐的汉语传播体系,拓展汉语的国际话语空间。

  汉语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升思路

  传播模式的多元化,有助于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汉语国际传播影响力。

  建设“互联网+”汉语国际文化传播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教育”进一步发展,也影响着汉语国际教育学习方式和文化传播模式。具体而言,在操作层面对外汉语教师可结合“互联网+”汉语国际教育新模式,灵活运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国际学生的学习需求,据此进行相关课程设计,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进行多模态授课,借助慕课(MOOC)平台发挥其自主化、开放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推动汉语国际传播进一步发展。

  维护语言生态,共建和谐多语生活。语言规范化是维护语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汉语学习者还是汉语母语者,都应自觉遵守和执行语言规范,促进汉语内部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孔子学院为基地,维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多样化环境;利用国内外汉语教学课堂,以教学活动、师生讨论、学术论文等一切行之有效的途径表达、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理念,坚持全球语言平等观念;正确看待“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存在的差异,积极参与全球语言生态治理,共同构建和谐有序的全球化多语生态。

  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全球化格局中,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各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丰富多彩的文化推动着社会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会从多文化角度审视本民族文化,消除文化偏见。基于此,我们应尽可能创设汉语情境社区,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以语言为媒介传播中国文化,比如每年举办的“汉语桥”比赛,选手们通过汉语演讲以及古筝、太极等中华传统才艺表演来展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传播中华文化,感受汉语魅力。我们也可以将汉语与学习者的母语加以贯联,让学习者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运用汉语来演绎自己国家的故事。文化传播既要立足自我,也要“礼尚往来”,学会倾听并理解对方的文化,如此才能更好促进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生态化教学能力。生态化教育模式将生态学理论纳入教育系统之中,寻求生态与教育的联系与规律,推动构建和谐有效的教育生态系统。新兴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反推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作出改变,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加强生态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扩大传播平台,利用新型媒介推广汉语,将文化传播由被动变为主动,防止出现教学效果与教学环境失调现象。在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中,汉语教师应转变以往“教师主导”的思维定式,更多地作为引导者去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演示设备将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同时布置任务,锻炼学生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的能力;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在社交平台用汉语进行交际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克服语言学习的障碍,消除文化差异和文化隔阂,维护教学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本土化”教材。一本合适的教材在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不少国家和地区自主编写教材,如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主编的教材《我们说汉语》,18所英国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合作编写的《英国标准中文》《学中文》等系列教材相继出版。本土化教材立足于各国汉语教学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更有针对性,教学特色鲜明,更富有实用性。因此,在教材研发编写时,应对教学对象的母语背景进行分析,从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减少文化冲突,加强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接受度。除了纸质本土化教材的研发外,还可开发相应的数字化教材、各类学习软件,因地制宜,合作创新,达到“本土”教材的多元发展。

  综上所述,构建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格局既需要理性审视过去,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跨学科的提升。将生态语言学的理念融入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从而开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和谐多语新局面。在多语和谐发展、特别是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数字化信息技术是汉语国际传播升级改造的技术动因,可为汉语国际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技术保障。(作者: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曹沸、董琳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