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语文不是历史”岂是假课文的遮羞布

分享到:

近日,一篇题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帖子中罗列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错误,包括某版本小学二年级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某版本小学五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子》等,因其中故事情节失实而被指为“假课文”。对此,有专家站出来辩驳,称“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更有北京市海淀区一名小学校长表示“语文不是历史”,并指责这个帖子以及众多网友是借机发泄情绪。(3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中说爱迪生给妈妈做阑尾炎手术,纯属子虚乌有;同样,洛杉矶大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这个时间点学校里没有学生,所谓“父亲到学校救助儿子及儿子同学”也纯属杜撰……可以看出,这个帖子指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错误,可谓言之凿凿、有根有据,无论是“校长怒了”还是众多网友表达不满,都在情理之中。毕竟,在人们的心目中,教材作为权威出版物和教书育人的载体,是不应该出现低级错误的。

如果说教材出现低级错误让人惊讶,那么一些专家的辩驳就更让人震惊了。诚然,“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但是,当有人指出教材中的错误时,虚心接受并加以修改,总归是最为起码的态度,“闻过则喜”做不到,“闻过则改”总该可以做到。“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绝不是拒绝批评、拒不改正错误的挡箭牌。

再来看“语文不是历史”,它的确很具有迷惑性——语文课本中所讲的故事大体属于文学范畴,而文学是可以虚构的,所以不一定要符合历史事实。这就是“语文不是历史”的逻辑,看上去似乎有理。可是别忘了,无论是民间和学界,向来讲求“文史一家”,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中国自古就有“六经皆史”、“文史互通”的说法。文学创作虽然可以虚构,但当它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就应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创作,即尊重那些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事实,在此前提下,可以对那些没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和细节进行虚构。近年来,社会舆论一直在批评影视剧胡乱“戏说”历史,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又岂能理直气壮地“戏说”历史?

爱迪生、洛杉矶大地震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不是寓言故事,更不是神话传说。即使对其人其事进行虚构,也不能天马行空、胡编乱造,至少不能歪曲其中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事实。这不仅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则,而且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我们不能拿一个虚假的故事去欺骗学生,传递虚伪的“正能量”。试想,当孩子们知道爱迪生不可能给妈妈做阑尾炎手术时,他们还会被这个“动人的故事”所感动吗?想必不会。进而,他们会对语文课本中其他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认为教材、老师“都是骗人的”。而他们自己写作文时,或同样会虚构出各种各样“动人的故事”去欺骗老师。

语文的确不是历史,但这显然不能成为“假课文”的遮羞布。错了就是错了,即使故事有来源,也只能说来源就是错的。勇于承认错误并不丢人,我们是这样教孩子们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国际在线教育频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图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网新华网教育新华网教育人民网教育人民网教育央视网央视网央广网教育央广网教育中国网教育中国网教育光明网教育_fororder_QQ截图20190715162912光明网教育中国青年网教育中国青年网教育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半月谈_fororder_QQ截图20200109112942半月谈中国科技网_fororder_QQ截图20190726164356中国科技网中工网教育_fororder_QQ截图20190726164613中工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