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生动有趣的案例告诉您:什么是“审辩式思维”?

分享到:

用最生动有趣的案例告诉您:什么是“审辩式思维”?

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审辩式思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究竟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如何使用这种思维方法?

审辩式思维三种必备能力之一

当下,“审辩式思维”已成为教育领域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审辩式思维究竟是什么?

“维基百科”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

在相关文献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定义至少有十几种。综合不同定义,我们认为可以用12个字描述审辩式思维,即“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和权威的说法,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进行思考,不懈质疑。他们会想: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和权威们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那么,我自己应该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学识、情感、经验和理性作出独立的判断。这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审辩式思维。他们并非一概地拒绝和反对他人的意见,而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后,作出自己的判断,接受或者拒绝他人的看法。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是仅仅质疑他人,他会“双向质疑”,既质疑他人,也质疑自己。他会想到,别人可能是错的,自己也可能是错的。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口头革命派”,不是坐而论道,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行动者,力行担责。面对复杂、艰难的选择,他们会勇敢、果断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并坦然面对行动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

进一步展开说,审辩式思维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之一。另两种能力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审辩式思维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其一,凭证据讲话;

其二,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其三,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

其四,对自身的反省,和与此相关联的对异见的包容。

其五,对一个命题适用范围有深度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对人要宽容、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顾客是上帝、有志者事竟成……这些命题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六,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

移动互联网使知识的获取日益便捷,以往需要在图书馆寻找多日的研究资料,今天借助移动互联网,借助百度、搜狗这样的搜索工具,可以随时随地信手拈来。

当下,重要的已经不再是掌握特定的知识,而是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是对信息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是在各种可能的候选方案中快速作出自己的抉择。

如今,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敢于向“真理”挑战

为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首先需要告别寻找标准答案的教育。

教师需要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标准答案,而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当下的中国教育,习惯于让学生找出标准答案,习惯于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迫切需要寻找标准答案,若找不到答案就会感觉很焦虑。于是,学生逐渐缺乏怀疑和创新精神。这种状况,窒息了教育的活力。

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常常面临许多艰难的选择。学生需要从小学习怎样作出基于审辩式思维的谨慎选择,并准备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如果习惯于从教师那里获得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作出选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必然会缺乏与他人竞争的能力。

其次,要尽量引导学生质疑一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东西。许多在生活中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命题,其实经不住追问。

例如,尽管我们每个人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语文,但很少有人问“什么是语文”。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今天人们依然没有共识。基本的看法有4种:第一,语言和文字。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是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第二,语言和文学。《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西游记》的描写手法怎样?这些属于文学,不属于语言。第三,语言和文化。中国人爱喝热水,西方人爱喝凉水,中国人结婚穿红色衣服,西方人结婚穿白色衣服……这些都属于文化。语文课不仅要教语言文字,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第四,语言和人文。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包含“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这些都属于人文。

又如,我们常常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种说法能成立吗?让一个半饥半饱、一边学习一边帮助父母维持家庭生计的孩子,与一个父母用重金聘请优秀辅导教师的“土豪”孩子在“分数面前平等”,真的合理吗?真的公平吗?实际上,如果全国用同一张高考试卷并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这些不幸出生在边远地区的孩子,就几乎没有进入北大、清华读书的机会。

再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并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例如:在地铁上该不该给乞丐零钱?被同学打后还不还手?是否去向老师告状?发现同学犯了错误是否向老师举报?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让梨的孔融是善是伪?上课时困了可以睡觉吗?得病后是否去看中医?1950年中国应该出兵朝鲜吗?中国是抗日战争的战胜国吗?

……

这些问题都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水平可以得到提高。

怎样测试利用“假设辨认”

测试审辩式思维水平有许多种题型:事实支持主张、事实反驳主张、对论证进行评价……然而,审辩式思维水平测试中还有一种题型被称为“假设辨认”。

当你说“我将于六月份毕业”时,你的陈述中包含一系列的假设。例如:我将活到六月,我可以通过毕业考试,我可以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所谓“假设”,是指一些预设的前提假设,是一些不需要讨论的前提。“假设辨认”题目中,文本是一个命题或陈述,题目是这个命题可能包含的假设。考生需要在“属于必要假设”和“不属于必要假设”之间作出选择。

例如:我们需要节省时间,所以我们最好乘飞机去。

第1题:乘坐飞机比乘坐其他交通工具需要的时间少一些。

A. 属于必要假设

B. 不属于必要假设

第2题:乘坐飞机旅行比乘坐火车旅行更方便。

A. 属于必要假设

B. 不属于必要假设

(1-2题答案依次为:AB)

今天,中国教育广泛流行的是形成于几十年前的学习方法,是深受苏联影响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把学习过程理解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一个过程,理解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的一个过程。事实上,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讲授一些标有“科学真理”标签的东西其实是非常可疑的。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摧残了学习者的好奇心,打击了学习者的怀疑精神,压抑了学习者的创造性。

今天需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不应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结论,而应倡导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北京语言大学)

·链 接·

美国哲学学会关于审辩式思维的一项报告中,就审辩式思维的教学和测试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都需要包含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内容,让学生运用这些技能解决本学科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将自信建立在自身的理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死记硬背的知识之上。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心态,对问题习惯于考虑多种可能性。

·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审辩式思维的人格气质和认知技能。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如果他不能将思考的结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就不能被视为一个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

·从幼儿园开始就需要注意发展儿童的审辩式思维。例如,引导儿童学习推理思维,学会考虑各种可能性,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教育部门需要从小帮助儿童养成以审辩式思维为特征的良好思维习惯。审辩式思维教学不应仅仅针对那些准备上大学的人,也不应从大学阶段的教育才开始。那些推迟到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的审辩式思维教育,往往成效甚微。

·不论是专门的审辩式思维课程,还是具体的学科课程,所有学校的正规课程都需要包含一个清晰的关于审辩式思维教学和评价的部分,都应该明确提出审辩式思维发展的课程要求。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提出审辩式思维方面的最低要求。在每个年级的升级评价、高中毕业考试、大学入学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都应包含审辩式思维方面的最低要求。

·在开发审辩式思维测试工具时,需要重视测试工具的质量,需要对测试工具的效度(有效性)、信度(可靠性)和公平性进行检验。审辩式思维测试应避免测试那些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答对的题目,应避免考查对特定知识内容的记忆。

·审辩式思维评估应经常性、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需要反馈给学生、教师、家长和相关机构,使相关人员能清晰地看到学生审辩式思维水平的提高。这种反馈信息,不仅可以促进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的改进,而且可以成为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

·任何一个学科,都应该启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看法展开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仅仅教条、武断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还需要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理由。

什么是审辩式思维?我们通过几道测试题来了解一下。

第1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谁的诗句?

A. 李白 B. 杜甫

C. 王维 D. 白居易

这道题考查的是“知识”。

第2题:彭平是计算机专家,姚欣是数学家。其实,所有的计算机专家都是数学家。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计算机专家。据此,我们知道:

A. 彭平由综合性大学培养

B. 多数计算机专家由综合性大学培养

C. 姚欣并非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D. 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专家

这道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

第3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51块金牌,位于金牌榜首位。据此,有人认为,中国的体育运动水平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开展体育运动,成功地增强了中国人的体质。

对于这一推论,反驳最有力的一项是:

A. 虽然中国获得的金牌数位于首位,但获得的奖牌总数却比美国少。

B. 主办国在奖牌的竞争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

C. 中国足球队在2008年奥运会上一场未赢。

D. 按人均计算,中国获得的金牌数低于世界的平均数。

这道题考查的是关于“事实对论点反驳程度”的判断能力。

第4-5题:在关于“是否所有的适龄青年都应该去上大学”的辩论中——

第4题:甲说:“是,因为在大学年轻人可以有机会学习唱歌和跳舞。”他的论证:

A. 有说服力 B. 缺乏说服力

第5题:乙说:“不是,相当比例的年轻人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大学学习,他们很难从大学中获益。”他的论证:

A. 有说服力 B. 缺乏说服力

第4-5题考查的是对一项论证的评价能力。

而其中的第3-5题,考查的正是审辩式思维。

(1-5题答案依次为:ADDBA)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国际在线教育频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图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网新华网教育新华网教育人民网教育人民网教育央视网央视网央广网教育央广网教育中国网教育中国网教育光明网教育_fororder_QQ截图20190715162912光明网教育中国青年网教育中国青年网教育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半月谈_fororder_QQ截图20200109112942半月谈中国科技网_fororder_QQ截图20190726164356中国科技网中工网教育_fororder_QQ截图20190726164613中工网教育